央视《国防军事》最近披露了一则重磅消息:我国最新一代舰载隐身战斗机歼?35,已正式换装完全由国产研制的中等推力双发发动机,并采用了被称为“超材料”的新型隐身技术。节目将这些进展描述为一次性能上的整体飞跃,尤其在动力、隐身和机动性三大核心指标上,对比美国F?35具有明显优势(节目中为此做了相关对比与说明)。
关于发动机,节目推测歼?35新装的中推双发可能为涡扇?19(代号“黄山”)。单台发动机推力约为12吨,双发合计约24吨,整体推重比超过10。这样的动力参数比F?35C所用的F135发动机和部分第三代战机的数据更为强劲。强动力的直接效果是:歼?35的最大起飞重量由早期FC?31时期的大约25吨提升到接近30吨,进入“准重型”舰载机行列;在满油状态下可携带包括中程与近距导弹在内的多枚武器,作战半径突破1200公里,如配合空中加油可延伸至约2000公里,覆盖第一岛链大部分海域。
涡扇?19还被报道采用了全向矢量喷管技术,喷管可实现约±20°偏转,使飞机具备显著的超机动能力。节目中提到,歼?35能够完成类似“落叶飘”“眼镜蛇”等高过失速机动,在近距格斗中具备明显优势。对比之下,F?35为单发设计且普遍不具备大角度矢量推力,其机动性长期受外界诟病,节目将二者在空战格斗能力上的差异进行了强调。
在隐身方面,央视特别指出歼?35采纳了国内独有的“超材料”技术。与依赖吸波涂层的传统隐身方法不同,超材料通过在微观结构上人为设计,从物理层面改变电磁波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达到引导雷达波绕行、降低反射的效果。报道称,飞机在进气道边缘、发动机叶片、舱盖接缝等关键部位覆盖了超材料薄膜,使得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到极低的范围——节目中给出的数值为0.001–0.01平方米,约为F?35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从而在敌方X波段雷达上大幅降低被探测概率。
节目还强调了隐身涂层耐久性与维护技术上的突破:通过纳米修复涂层与微胶囊式自愈材料设计,涂层的服役寿命由过去几百小时显著延长到上千小时甚至更高;受损时,机体表面内置的微胶囊可释放液态金属或修复剂,报道称在约48小时内可将受损表面修复到99%的平整度,从而大幅延长隐身维护周期、降低后勤负担并提升战时持续战力。
在航母适配性上,节目展示了歼?35与我方新型航母(以“福建舰”为例)配合电磁弹射系统的试验画面。电磁弹射在加速效率、重复发射节奏和对恶劣海洋环境的适应性上相比传统蒸汽弹射具有明显优势:节目给出的数据包括在舰甲板完成弹射仅需3秒、加速度峰值约300千牛、轨迹误差控制在±0.15米内,并称电磁弹射使准备时间缩短约80%、且无蒸汽释放的问题,更适合高盐雾环境。歼?35近30吨级的最大起飞重量也恰好与福建舰升降机的承载能力匹配,显示其在舰载体系化设计上的考量。双发设计还被指出在舰载飞行安全上更具优势:在着舰波动或复飞等关键时刻,双发冗余可显著降低因单发故障导致的风险,从而提高飞行员生存率(节目中给出单发故障率下降等表述以说明安全性提升)。
此外,央视强调歼?35并非单机作战的孤体,而是嵌入到“有人—无人—预警”协同的体系中。节目提到空警?600类预警机可对多达16架歼?35进行战术引导,并与攻击?11等无人机集群协同:无人机群向前方推进实施电子干扰或目标标定,预警机负责态势感知与指挥,歼?35在后方对敌方雷达实施反辐射打击,形成“侦察—干扰—打击”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循环。节目将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战法视为未来海空作战的核心模式。
总的来说,央视的报道将歼?35最新的动力、隐身与航母适配等进展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系统化、工程化的舰载战斗力提升图景:更强的动力和机动性、更小的被发现概率、更低的维护强度以及与航母和其他作战平台的高度协同,都是其被强调的亮点。报道提出,如果这些技术和系统按计划稳定服役,歼?35将显著提升我国航母战斗群的远海打击和自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