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清朝在列强的压迫下遭遇了沉重打击。自1840年起,几乎所有有点实力的欧洲列强都开始争夺中国的资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沙俄的角色——不仅参与了这三个阶段,还从中获益最多。那么,为什么在英法两国如此强势的情况下,沙俄却能从中国获得大片土地?
最初,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沙俄此时并未太过关注中国。因为沙俄正忙于在欧洲充当“宪兵”,力图制止自由主义思想的蔓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欧洲广泛传播,法国要推翻君主制度,而沙俄在战胜拿破仑后,便全力镇压欧洲各国的改革浪潮,确保自己的君主体制不被动摇。
直到1847年,沙俄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国。那一年,穆拉维约夫被派到远东担任东西伯利亚总督,他便开始密切关注中国的情况。为了实现扩张,穆拉维约夫悄悄违背《尼布楚条约》,派遣探险队翻越外兴安岭,进入清朝的外东北进行勘察,拉开了沙俄在中国的侵略序幕。
到了1858年,沙俄已掌握了外东北的详细资料,并悄悄在当地驻扎了大量军队。这使得沙俄在1858至1860年间顺利从清朝手中夺得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土地。相比之下,尽管英国和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们除了打开中国市场外,英国仅仅获得了九龙半岛,而法国则一无所获。
1861年,清朝开始进行自我改革,启动洋务运动,然而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并未停止。1864年,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从清朝手中割走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打开了新疆市场。1881年,沙俄又通过《伊犁条约》,再次割走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总计获得了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系列割地行动,最终形塑了今天中国的北方边界。
而在1861到1895年间,英国和法国相对没有像沙俄那样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抢占。虽然有一些条约,比如1876年的《烟台条约》或1885年的《中法新约》,但它们并没有让清朝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相较沙俄的土地侵占,几乎不值一提。
1895年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沙俄依然是最得益的国家。1900年至1905年,沙俄占领了中国东北长达5年,并且在1901年的庚子赔款中,沙俄获得了最大的一部分,成为八国联军中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沙俄还在1911年试图侵占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企图控制近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终,清朝签订的最后一份不平等条约《满洲里界约》也与沙俄达成。与此相比,英法两国在这期间的行动就显得相对温和了。
有学者认为,英法未能从清朝获得大量领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来自海上,和清朝并不接壤,无法像沙俄那样直接侵占大片陆地。虽然英法的军舰能够占领一两个港口,但要深入中国的腹地,进行大规模扩张,显然压力过大。而沙俄的优势则在于与清朝本土直接接壤,使其能够轻松向南扩展疆域,几乎不费什么力气。
沙俄不仅不怕清朝,反而十分惧怕英法。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差点被英法联军打败,这段历史一直给沙俄留下了阴影。因此,沙俄与清朝签订的很多条约都属于密约,避免了英法的关注。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虽然英法是战争的主力,但沙俄却借此机会通过调解,从中国获取了大批土地。如果英法得知这件事,恐怕会要求沙俄和清朝做出更大让步。
沙俄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部,而英法的势力则多集中在南方。由于地理上的分隔,沙俄能够避开英法的干扰,肆意扩张。在没有英法制约的情况下,沙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直到1900年沙俄彻底占领东北,才引起了其他列强的警觉。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失去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也标志着沙俄大规模侵占清朝领土的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