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的《朝鲜战争:美国犯下战略性判断错误,彭德怀激动得跳了起来》一文中提到,美军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前三次战役失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开始担忧,做出了战略性判断失误,放低姿态,主动提出和谈。然而,中国方面未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很快就迎来了李奇微的猛烈反扑。 在老覃7月10日发布的文章《1951年元旦,韩先楚与李奇微隔江对望,关键时刻决定战局》中,他提到,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在第二次战役中死于逃亡路上,狡猾精明的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接替了沃克的指挥,成为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实权人物。
李奇微是个极具威胁的对手,他性格深沉、老练、精于算计。他刚到朝鲜时,遭遇了中国志愿军如潮水般的进攻,初时局势不稳,他被迫南撤。退至三七线时,他发现志愿军并未继续追击,意识到中国军队由于后勤困难,无法有效持续作战。因此,他开始稳定局势,准备反击。 在老覃7月12日发布的《彭德怀立马横刀,连战连捷,却被指责“贻误战机”,怒火中烧》一文中提到,李奇微在撤退时,有意保持每天只撤退三十公里的速度。这个距离有着深刻的战略考虑。因为志愿军行军一天的距离正好是三十公里,到了晚上他们的体力会下降,难以继续追击;而美军则以摩托化行军撤退,体力消耗较少。这样,志愿军无法在晚上赶上美军,而白天则处于美军空中火力的打击范围内。 然而,李奇微的狡猾远不止如此。他在骊山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所里,仔细研究中国军队与美军交战的所有战斗记录。某日下午,当他翻阅这些详细的战斗记录时,突然被一组数字吸引。那一刻,他似乎洞察到了什么,身体如遭雷击般震动起来。原来,这组数字揭示了中国军队在195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11月25日至12月2日、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三次对美军的大规模进攻,每次进攻持续的时间都是8天。 这一发现让李奇微极为震惊。他意识到,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只能支撑部队进行8天的作战。于是,他把中国军队这一“作战规律”称为“礼拜攻势”,并决定利用这个规律进行反击。他想,只要让中国军队在第七天消耗掉大部分兵力与资源,到了第八天,他就能趁机发动猛烈反攻,打败中国军队。 李奇微还发现,中国军队的三次大规模进攻,都是在公历的月末发起,月初结束。他意识到,中国军队受到美国空军的压制,不能在白天展开大规模进攻,只能选择在月圆之夜借月光进行夜战。因此,他将这一现象称为“月圆攻势”。掌握了中国军队的这两大作战规律后,李奇微对战局充满了信心。1951年1月15日,他在“猎犬行动”中首次运用了自己发明的“磁性战术”,成功地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此后,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发起了“霹雳行动”,他调集了7个美军师、8个南韩师和2个英国旅,合计约25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彻底扭转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