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过日本电视剧的人,都会记得那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尤其是日本的房屋设计。日本人的建筑品味颇具特色,很多地方的住房都是低矮的“小院子”风格,房屋错落有致。日本人称这种房屋为“一户建”,这种房屋风格让整个街道看起来非常美丽,因此,日剧中的场景总是充满了温馨感,没有那种被高楼大厦密集覆盖的都市氛围。
然而,这样的设计背后有一个问题:日本的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却超过了一亿。全日本几乎到处都是这种“一户建”,如果不建高楼大厦,那日本是如何在这块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的人口需求的呢?
通常,在人口密集的国家,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人,建筑高楼大厦是常见的解决方式。这几乎是所有高密度城市的共识。因此,我们会看到那些充满高楼大厦的国际大都市。但日本不同,不仅仅是东京,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也并不低。日本国土的面积差不多与中国的云南省相当,但人口却是云南的两到三倍。
尽管如此,除了东京,其他地方的城市并没有遍布高楼大厦,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低矮的“一户建”房屋。那么,为什么日本不在全国范围内建高楼大厦呢?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地震。日本位于地震活跃带,是全球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日本每年都会发生数百次地震,而强烈的地震大约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2024年1月1日到现在,已经发生了155次地震。
这些频繁的地震对高楼大厦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如果日本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每年几百次的地震冲击下,灾难的发生将会更加严重。因此,低矮且抗震性能较好的小型建筑成为了日本的首选。日本的许多“一户建”房屋采用了轻便的建筑材料,并且设计时特别考虑到了防震需求。
除了地震,历史和文化也是日本不建设高楼大厦的原因之一。在经济泡沫未破裂时,日本人更注重生活品质,渴望拥有独立的住宅空间。日本民族非常注重隐私和边界感,因此,“一户建”风格的房屋在日本的乡村地区十分流行。即使乡村人口比城市少,但要容纳如此庞大的人口,建房的空间就变得紧张。于是,很多耕地被转用作住宅用地,乡村逐渐出现了大量居民建筑。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社会经历了大动荡。大量年轻人失业,他们对住房的需求逐渐降低,认为蜗居也无所谓,而出生率急剧下降。日本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尽管年轻人选择住在大城市租房,但很多老年人仍然需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因此,那些原本用于养殖和耕作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住宅用地,但这种情况也在逐步减少。
例如,在2008年,日本全国一户建住宅的比例为55.3%,五年后下降至56.3%,而1998年时为57.5%。这表明“一户建”正在减少,特别是在东京等大城市,大部分人根本住不上这样的房屋。东京的“一户建”比例仅为28.4%。
尽管如此,日本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保留大量的“一户建”,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租房,从而腾出了空间给老年人居住。另一方面,耕地私有化是日本的特殊情况,这让它可以在耕地上建房,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我国设有“耕地红线”,以确保粮食安全,而日本却没有这种意识。
正因为耕地逐渐减少,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非常低,尤其是大米。近期,日本发生了“米荒”,大米供应严重短缺,价格也飙升。2024年8到9月,日本的米价上涨,部分超市大米售罄,甚至设立限购措施。日本的大米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不足50%。这种依赖进口的局面,使得日本在粮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大大降低,米荒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粮食问题。
与此相比,中国始终坚持“耕地红线”,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显得尤为明智。面对日本的住房格局、老龄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日本的未来需要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