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滥杀百官,为什么没人敢造反?因为他手里握有两个法宝!
1368年正月,是一个好月份。
人们常说“正月里来是新年”,期盼的就是火红的节日气氛。
对于汉族人来说,也非常重要。
这一年,“开局一个碗”起家的朱元璋历经重重艰辛,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并更改年号为洪武。
从一个四处流浪的游方僧人,到坐拥天下的帝王,朱元璋的人生堪比一本荡气回肠的小说,充满着传奇性。
不过在后世文人的笔下,朱元璋却是一个心狠手辣、睚眦必报的魔头。
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为了保住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大肆屠戮了许多功臣将勋。
那么,为何没有一个功臣敢带头造朱元璋的反呢?
这主要是朱元璋本人手里握有两个法宝,足以让这些功臣有贼心、没贼胆。
首先是在帝王推行特务政治,大力分散间谍,加强对臣民的监控。
众所周知,朱元璋手下最出名的特务机构莫过于锦衣卫。
当然,最初锦衣卫不叫锦衣卫,而是称作拱卫司(设于1736年),担任的是护卫、救驾等任务。
既然长期担任朱元璋的贴身护卫,那么所有士卒都需要经过精挑细选。
明朝建立后,为了充实队伍,朱元璋在洪武十二年,以“免除徭役”为条件,从民间招聘了1300多名良家子弟。
队伍是壮大了,交给谁统领呢?朱元璋想到了毛骧,他是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
在锦衣卫的架构中,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
锦衣卫下设经历司,掌管公文、审讯。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镇抚司,掌管逮捕、侦查等权力。
除了拥有皇帝特许的权力以外,锦衣卫还有一些标志性的特征,正如电影《绣春刀》描绘的一样。
《明史》记载“锦衣卫堂官外出公干,都要身着飞鱼服、佩绣春刀,腰间悬挂腰牌。”
在主要职责上,锦衣卫就是皇帝布下的眼线,承担着监察百官的任务。
在功臣死后,那些侥幸活命的大臣,整日都要提心吊胆。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锦衣卫的眼皮底下。
要是在朝会上,胆敢说谎,朱元璋就立即会让锦衣卫将其逮捕,投进诏狱。
功臣之所以不敢犯上作乱,主要是忌惮朱元璋的第二个法宝,那便是稳住底层百姓的基本生活。
《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权谋剧中,严嵩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历朝历代,造反的都是农民,没听说过商人成事的。”
的确,功臣要想举兵造反,一定要依靠军队。
然而,明朝初期,军队都是良家子,他们的薪俸能够按时发放,谁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跟着功臣造反呢?
再者,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政策,比如说建立详细的土地档案—“鱼鳞图册”,又在农村建立了里长、粮长等制度,恢复了农业生产,赢得了民心。
老百姓安定了,整个帝国就能继续运转,朱元璋的位子也就稳如泰山。
参考资料
《锦衣卫的设立》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