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山西的阎锡山正忙于扩充自己的军队。他不仅是一位有“山西王”之称的军阀,还拥有非常独特的方式来迅速扩大军力。阎锡山采用了“以一生六”的方法——将一个旅拆分成六个军,这个操作简直像是炒股票:用很少的投入,通过巧妙的手段短时间内让军队规模翻了几倍。
当时,阎锡山召集军官开会,拿着算盘指挥道:“你们几个旅,得想办法再生出几个来!”有军官听了以后满脸疑惑:“一个旅怎么拆成六个军?”阎锡山却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把一个旅拆开,给每个单位挂个番号,再加上一些装备支持,就能变成新的军队。”虽然大家心里都知道这办法多少有些走偏门,但却不得不佩服阎锡山的聪明。
阎锡山的扩军方法,就是通过“拨款扩张”。他将一个旅分拆成多个单位,然后用这些单位的名义向中央申请拨款,中央的钱进了山西的口袋,军队也随之扩张。而且,这些新扩出来的部队,还能继续“下蛋”,进一步扩大规模。这种方法虽然成功,但也有许多隐患。例如,晋绥军的装备严重不统一,武器技术参差不齐,有些部队甚至缺乏基本的后勤保障。
有次,有军官看不下去,提问:“长官,我们这新扩出来的部队,连子弹都不够,能不能支援一些?”阎锡山头也不抬地说:“缺子弹就少打几枪,没子弹了就练练刺刀,兵的硬度才是最重要的。”这番话听起来虽然有些苛刻,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也显得十分独特。
阎锡山的扩军手段帮助晋绥军迅速壮大,也使得晋绥军在北方的军事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在1935年,晋绥军共有一级上将1人,二级上将4人,占全国上将总数的18%。这份成绩单让阎锡山显得相当风光,连蒋介石也忍不住称赞:“阎老先生,果然是个能搞的。”
然而,扩军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晋绥军的迅速膨胀带来了许多问题。许多新兵训练时间太短,甚至连最基本的站队和敬礼都做不好。有时,士兵的武器比他们的军龄还要长。更为严重的是,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不断升级,各部之间的协作效率急剧下降。
虽然阎锡山的扩军策略让晋绥军在抗战初期还算勉强应对,但在接下来的战局中,这支庞大的军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晋绥军与中央军的关系一直紧张,阎锡山把山西当作自己的“大本营”,表面上和蒋介石关系亲密,私下却处处拆台。
抗战初期,晋绥军名义上隶属于第二战区,与中央军并肩抗击日军。尽管有几次正面交锋,如忻口会战等战斗表现不错,但总体上,晋绥军却屡次表现出消极防守的态度,因为阎锡山不愿意把家底耗光。而且,晋绥军内部的派系斗争让许多战斗陷入困境。有一次,有军官愤怒地回忆:“我们打到子弹都快没了,可那边还在拖延不来支援。”这种内部不团结的现象,使得晋绥军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抗战时期,晋绥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勤保障不足。前线的士兵有时连饭都吃不饱,甚至有士兵自发去挖地瓜充饥。有的部队甚至连鞋子都没有,士兵们只能赤脚上阵。有人戏言:“晋绥军打仗靠的不是枪,而是脚底板硬!”
随着抗战的深入,晋绥军的“山头主义”开始暴露,军阀之间的互相争斗愈演愈烈。每个军头都想着保住自己的地盘,不愿意与中央军合作。最终,这支曾经风光一时的军队,未能在抗战胜利后占得一席之地。
到了解放战争,晋绥军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糟。虽然阎锡山希望通过恢复山西的“王朝”辉煌,重新崛起,但他却没能抓住机会。解放战争中,晋绥军由于后勤和指挥体系的混乱,逐渐被解放军击败,最终瓦解。阎锡山的亲信们纷纷弃船而逃,原本属于晋绥军的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彻底分裂。
1949年,阎锡山带着残部撤往台湾,晋绥军的传奇彻底画上句号。从一个个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到抗战中的功与过,再到解放战争中的惨败,晋绥军的历史是一部复杂的篇章,既充满了权谋与智慧,也充斥着混乱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