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开始了战略性的分兵部署,这标志着由防御向进攻的重要转变。根据命令,第一纵和第四纵向鲁南挺进,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则向鲁西推进,第二、六、七、九纵队留守内线,负责守住根据地并寻找歼敌机会。主力被分成内外两线,兵力被划为三路同时展开行动,以配合更广泛的战略意图。
早在此轮分兵之前,指挥部内部就对是继续固守内线还是主动出击外线进行了多次讨论。五月发起的孟良崮战役是一个关键节点。那次战役歼灭了国军号称五大战力之一的王牌第74师,打乱了敌人的攻势节奏,迫使对方的重点进攻暂时陷入停顿。战后,陈老总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对战局进行总结,并就今后华野的总体任务做出了布置。
尽管国军在孟良崮吃了亏,他们并不甘心,迅速恢复兵力并准备新一轮进攻。敌方集中了九个整编师,采用滚动推进的战法,逐步向鲁中山区压迫,企图逼我军北渡黄河或找机会与我军决战。面对这种局面,华野高层多次召开作战会议,各纵队也分别讨论了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力求在防守与反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争论中,作为第二纵副司令员的张震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部队从苏北打到鲁南,再转到鲁中,长期在老根据地周边作战虽有利于后勤和熟悉地形,但时间一久,地方负担会越来越重,部队本身也会因消耗和补给限制而难以持续。他主张积极向南展开反攻,开辟新的根据地,减轻对旧根据地的压力,保证后勤和群众的长期支持。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先稳固内线,继续消灭附近敌人,待条件成熟再向外线反攻更为稳妥。这样的争论反映出在资源有限、敌我态势复杂时,如何兼顾瞬时战机与战略资源的难题。张震提到的“日久不堪重负”并非空穴来风:长期近距作战,地方提供的口粮和物资消耗巨大,老百姓的负担会加重,抗战的根基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开辟新区、分散敌军压力,从战略角度看有其必要性。陈老总对此非常重视,曾在会议上多次询问张震的具体想法和建议。
到了7月,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上级调派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这一行动成为全面战略进攻的信号。配合这一战略需要,华东部队决定采取相对分散的方式对付敌人集中的兵力:一部分主力留在正面牵制敌军,伺机造成歼灭;另一部分主力分两路迂回,向鲁西和鲁南地区渗透,和南下的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方向形成配合攻势。
按照这一部署,第一纵和第四纵被编入鲁南外线兵团,第三、八、十纵承担鲁西攻势,这五个纵队组成外线兵团,承担直接突破和牵制任务;第二、六、七、九纵维持内线防御,负责保卫后方和根据地安全。华野主力被一分为二,三个方向同时施压,形成牵制与迂回配合的作战态势。
自孟良崮战役以来,战略形势已有明显好转。内线作战虽然便于抓住敌人一时的破绽,但任务也更为艰巨,承担着守护根据地和维持群众工作的重任。野战军领导从战略全局出发,认为必须服从整体形势的需要,既要稳住内线,又要勇于向外线扩展,以实现对敌方的战略围困和最终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