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常常被讥笑为“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实际上以自己的方式维持了41年的统治,熬过了无数自认为比他更优秀的“贤明君主”和“能人”。虽然他并没有取得显赫的战功,也没有改变蜀汉的命运,但他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税负,鼓励农业生产,致力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若不是他这样做,蜀汉可能早就灭亡了。
在刘禅继位之前,他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庸才”。但如果刘禅真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平庸,刘备为什么会把蜀汉的江山交给他?而诸葛亮为何会力挺刘禅,帮助他清除“才子”刘封,甚至在刘备死后亲自辅佐他北伐?这些事实表明,刘禅并非无能,他的领导地位并非空穴来风。
刘禅的父亲,刘备,在临终时深知自己的儿子或许无法成为一个“雄才伟业”的帝王,因此将重担交给了诸葛亮。虽然刘备对刘禅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多次对他表现出失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儿子。在《诫子书》里,刘备特别告诫刘禅要做个“好皇帝”,并叮嘱他不要轻易做出过于激进的决策。换句话说,刘备希望刘禅能做一个仁君,保持家国的基本稳定,而不是去追求一统天下的霸业。
然而,在刘备去世后,年仅17岁的刘禅并没有像父亲所期待的那样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反而依赖于诸葛亮。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天资聪颖,仁爱下士,但他也深知刘禅的局限。因此,诸葛亮一直在尽力辅佐刘禅,并且将自己的一生智慧传授给他,希望刘禅能够学会“当坏人”,即做出艰难的决策,甚至为了国家利益做出无情的牺牲。
如果刘禅生活在其他时代,也许他的性格和治国理念会更适应。然而,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他的仁爱和温和反而成为了负担。尽管如此,刘禅仍然成功稳住了蜀汉政权,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他迅速斩杀了几位有异心的大臣,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很多人将刘禅称作“乐不思蜀”,但他在位期间所展现出的决断力和狠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例如,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刘禅便杀了魏延、李邈、刘琰等几位反叛的大臣,这些人的死彰显了刘禅的果敢和不拖泥带水的作风。马岱,作为刘禅的将领之一,奉命斩杀了魏延一党,这也符合了诸葛亮未能完成的心愿。马岱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刘禅的决定却极为果断,展现了他并非外界所说的“傻皇帝”。
因此,刘禅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乐不思蜀”的糊涂人。他的行为,常常展现出“大智若愚”的深意。可能很多人未曾意识到,正是这个“看似无能”的皇帝,才真正维系了蜀汉的最后一丝生机,也让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动荡中能够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