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全军进行干部评级时,邹衍被评为副军级,担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从职务上来看,这个评定似乎并无不妥,因为他的职务是副政委,而这个级别本应符合他的身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邹衍此前曾担任中央纵队政委,那个时候他是军级单位的领导。 邹衍是一位长寿的将军,1930年参军,但直到1935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军人中较为少见。大多数军人会在参军的同时或很快加入党组织,而邹衍的入党时间较晚,可能与他担任的职务有关。最初,他担任过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等职务,直到革命初期,他大多在后方工作,作为年轻干事参与组织工作。许多战士之所以能在参军时同时加入党组织,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而勇敢的战士也更容易被党组织吸纳。
在解放战争期间,邹衍被派往东北参加战斗,担任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2月,牡丹江军区组建了东北野战军第8师,王明贵担任师长,邹衍担任政委。此后,他参与了围困长春的战役,之后进入华北参加平津战役。随着独立师改编为47军160师,160师在平津战役结束后留驻北平,负责保护中央首长的安全。这支部队的成员大多来自牡丹江军区的翻身农民,因此成分较为纯粹。 在1949年11月,公安中央纵队成立,吴烈担任纵队司令员兼第一师师长,邹衍担任纵队政委兼第一师政委。第一师实际上就是160师的前身,而警卫团则作为基础组建了第二师。整个纵队的编制大约为2.5万人,所有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要求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尽管如此,很多新加入的干部和战士对保卫中央的任务并没有完全的认识,甚至有些人认为公安部队不如野战军,因此邹衍需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提升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家认识到保卫中央是无上的光荣。 1952年,公安1师被派往朝鲜作战,承担铁路、隧道、防空等任务,同时还负责剿匪、看押战俘等工作。尽管这个部队的主要任务并非直接参战,但它在战争中仍有重要作用。1955年,1师归国后并未回到中央纵队,而是改编为第1机炮师,成为了国防军的一部分。 邹衍在1师入朝期间调往东北军区公安部队,继续担任副政委。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时,由于他之前没有担任过军副政委的职务,他直接从师政委晋升为副军级政委,并因此被评为少将。即便当时如果他的军级评定为正军级,可能也不会对最终的授衔结果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的职务仅为营级以下,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长期在二线工作,虽然担任了重要职务,但实际参与战斗的机会较少。 事实上,军衔的评定不仅仅与职务级别挂钩,战功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五六十年代,邹衍的职务逐步升至正军级,曾先后调任公安干部学校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以及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最终晋升为沈阳军区副政委。邹衍是一位非常长寿的将军,他在1980年代正式离休,退休后过上了规律的生活,并于2022年去世,享年107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国的多个重要阶段,也为党和军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