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胜利国领导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商讨战后如何处理德国以及如何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
在讨论如何处理日本及划分远东势力范围时,美国陆军统帅麦克阿瑟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日本已经处于绝境,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完全可以独自解决日本问题,不需要与苏联合作,也不愿意让苏联分一杯羹。 然而,美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日本顽强的抵抗态势,估算出如果单靠美国打败日本,至少需要一百万人的伤亡。罗斯福和后来继任的杜鲁门都不敢承担这个风险,于是他们决定争取苏联的帮助,让苏联也参与进来,分担这份沉重的代价。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此时,日军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驻军已空虚,苏军的进攻迅猛,仅一天时间,便突破了中国东北,进入朝鲜。美国人始料未及,感到十分焦虑,因为他们不想让苏联独占朝鲜。 但此时,美军的主力还在冲绳岛与日本军队激烈作战,无法及时支援朝鲜。美国政府开始担心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于是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中,助理国务卿邓恩提出,既然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已经同意朝鲜战后由国际托管,美国应尽快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既能让斯大林接受,又不至于让美国过于吃亏,从而限制苏军的行动。 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认为,美军应尽快赶到朝鲜半岛北部进行受降。此时,马歇尔将军手下的年轻参谋官迪安·腊斯克上校插话道:“越往北走,苏联军队就越多,进入朝鲜北部将非常困难。”麦克洛伊转念一想,将任务交给腊斯克,让他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共同制定一个“尽量向北推进但又不被苏联拒绝”的界线。腊斯克虽然感到压力山大,但由于对朝鲜并不熟悉,急得抓耳挠腮,根本没有头绪。 时间紧迫,腊斯克只得眼看地图,突然注意到北纬38度线正好把朝鲜半岛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两部分。于是他拿起红铅笔,匆忙地沿着这条纬线画了一条红线,并迅速交给上级。 腊斯克以为自己画的这条线只是临时凑合的方案,认为高层领导会进一步讨论并制定最终方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领导们仅仅看了一眼,就将其拿去与苏联谈判。他们都认为,斯大林大概率不会同意这一“草案”。 然而,这条由腊斯克随手画出的“三八线”其实早在1896年就已由日本和沙俄提出,作为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尽管当时日本打败了俄罗斯,这条线被暂时遗忘,但斯大林对这条线十分熟悉,因为它与沙皇时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因此,他没有对此提出异议。 就这样,这条看似草率的界线,最终在美苏双方的默契下,成为了朝鲜半岛的分裂线,导致朝鲜在战后被分为南北两部分,直到今天这一局面仍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