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在苏联的倡议下,俄罗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苏联。它的领土面积达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8亿,曾一度拥有15个加盟国。然而,这个超级大国并未持续太久。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苏联,随着加盟国的相继独立,最终四分五裂。
如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曾经的加盟国中,哪些发展得最好,哪些则过得比较艰难呢?
目前来看,波罗的海的三个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展得最为出色。虽然这三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也不多,但它们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前瞻性的经济政策,在前苏联的加盟国中脱颖而出。
早在苏联时期,苏联根据各加盟国的资源禀赋进行了产业划分,爱沙尼亚主要负责精密机床和高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因此,爱沙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苏联时期名列前茅。此外,由于波罗的海地区紧邻黑海,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也格外活跃。
然而,在苏联时期,尽管这三个国家经济基础较好,但民众的生活却并不富裕。苏联的经济政策要求这些国家在维持基本开支的情况下,把大部分的资金和资源上交中央政府,这使得波罗的海三国的民众感到十分不满。正是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三个国家就渴望从苏联中独立出来。
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特别是爱沙尼亚,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上,爱沙尼亚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拍卖,而是选择了寻找有实力的公司来接管,这样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合理运营,又确保了稳定的税收来源。此外,爱沙尼亚还获得了西方国家的大量援助,这为它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西方国家之所以愿意援助,是因为通过拉拢这些国家,能够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并借机对其进行制裁。
在西方支持和本国改革派的努力下,爱沙尼亚的人均GDP迅速上升,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爱沙尼亚还特别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家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教育领域,甚至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补贴,鼓励他们完成学业。与此同时,爱沙尼亚还大幅提高了教师的薪资,以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作为苏联时期的重要成员,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现状则相对较为艰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分得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但随着解体后经济混乱,大量的优质国有资产被倒卖,私人寡头的崛起使普通民众的生活困苦。尤其是叶利钦时期,俄罗斯采取了西方的“休克疗法”,导致经济一度停滞不前。
在普京上台后,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重要企业被收归国有,社会福利体系得到改善。但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俄罗斯经济再度遭遇重创,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成为唯一的经济支柱,发展模式过于单一,限制了进一步发展。
乌克兰自苏联解体后,向西方国家靠拢,并在西方国家的鼓励下销毁了所有核武器。但由于腐败和政治问题,乌克兰的经济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乌克兰不仅失去了大片领土,还损失了大量劳动力。目前,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前景依然严峻,尽管泽连斯基多次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但回应并不积极。
白俄罗斯则在卢卡申科总统的领导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然而,由于过于依赖与俄罗斯的关系,白俄罗斯遭受了西方国家的多方面打压。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受限,白俄罗斯也只能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来支撑经济。
另外,苏联解体后,位于中亚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经济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这些国家地处干旱地区,农业难以发展,工业基础薄弱,解体后,它们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援助,经济发展缓慢。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出口,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其他国家则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社会矛盾等多重挑战。
在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因领土争端而频繁发生冲突,社会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格鲁吉亚虽然在独立后经历了一些地区冲突,但通过改革吸引了外资,并加入了多个经济联盟,取得了一些进展。
总体来说,波罗的海三国凭借地理、政策和外援优势,成为苏联解体后混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缺乏资源和外援,面临着政治和经济的多重困境,发展前景堪忧。
你如何看待这些国家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