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的历史变迁与苏联的战略布局
外蒙原本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图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东北的原科布多地区、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大部分地区、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和克麦罗沃州的一部分。总体来看,外蒙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然而,随着沙俄不断扩张,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外蒙”只剩下了蒙古国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他地区的变迁较难考证,但其中有一块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曾被苏联在1944年非法纳入其版图。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占领这块土地时,既没有与中国签订任何条约,这显然是一个非法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苏联可以吞并唐努乌梁海,却没有直接吞并外蒙呢?难道不是已经做出了如此过分的行为,再继续侵吞外蒙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吗?
实际上,这要追溯到1896年,当时沙俄开始实施所谓的“黄俄计划”,目标是把长城以北的土地逐步俄国化。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沙俄决定向这些地区迁入大量的俄族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沙俄成功地在唐努乌梁海建立了多个俄族定居点。
到了1911年,唐努乌梁海地区已经有了至少5000名俄国人,他们用资金大量购买土地,逐步成为了当地的地主。同时,沙俄政府也通过威胁和诱惑,使当地一些贵族支持沙俄,这样沙俄便获得了在唐努乌梁海开矿的权利。经过这些年,沙俄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该地区,虽然沙俄在1917年之前并未完全控制唐努乌梁海,但却为苏联以后占领该地打下了基础。
1917年沙俄灭亡后,苏俄及苏联逐步取代了沙俄的统治地位,并开始主张唐努乌梁海属于俄国固有领土。因此,苏联认为这块地方应该归其管辖,毕竟这里有许多俄国人的定居点。
然而,直接吞并唐努乌梁海似乎不太符合苏联的外交形象。于是,苏联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他们开始在该地区进行“去中国化”操作,逐步改变唐努乌梁海的面貌。数十年来,唐努乌梁海一直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外蒙的情况则相对特殊。沙俄时期并没有大量的俄族人迁入外蒙,而是通过资助外蒙部分贵族,使他们脱离中国的统治,走上独立之路。这样,苏联在外蒙并没有建立起像在唐努乌梁海那样的群众基础,实际上无法像在唐努乌梁海那样行使直接控制权。
外蒙在1911年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宣布独立。尽管北洋时期,徐树铮曾一度收复外蒙,但由于国内动荡,徐树铮匆忙撤军,导致外蒙再度被苏俄占领。到了1921年,苏俄支持外蒙再次宣布独立。不过,在1945年之前,外蒙的独立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苏联在欧洲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准备分配战后成果。然而,苏联并没有在亚洲对日宣战,而是决定在亚洲争取更多的利益。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维持外蒙的现状。这意味着,即使中国成为二战的胜利者,依旧不能收回外蒙,而是要让外蒙继续保持独立,成为苏联的附庸国。
斯大林提出这一条件,是因为他认为外蒙对于苏联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外蒙可以成为中苏之间的缓冲区,避免任何外部力量直接威胁苏联的边疆。如果有强敌从外蒙进入苏联领土,切断西伯利亚铁路,那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灾难。因此,外蒙的“独立”是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但其实际控制则完全在苏联手中。
苏联在外蒙的战略意图,实际上是将其作为一个军事基地。苏联在外蒙驻扎了大量军队,最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动员数十万军队随时南下,对中国进行威慑。这使得外蒙成了苏联南下的跳板和缓冲地带。
对于苏联而言,外蒙是否名义上独立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能够在该地区保持实际的控制。毕竟,维持外蒙的“独立”既能够达到战略目的,又不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开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俄一直试图向西扩展领土,争夺波罗的海、黑海沿岸以及整个欧洲的土地。但在与西方国家的博弈中,沙俄遭遇了严重的挫败。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不得不转向东方,开始占领亚洲土地。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沙俄在东方获得了超过5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尽管苏联在东方也曾占领唐努乌梁海和外蒙等地,但它的战略重点依然在西方。二战后,苏联逐渐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等地,并且成立了华约组织,以此对抗北约。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无法再将精力集中在东方,对外蒙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苏联而言,保持对外蒙的控制而不将其完全吞并,实际上是一种权宜之计。毕竟,在他们眼中,西方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外蒙作为一种缓冲地带,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但对于整个苏联帝国来说,它的实际控制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