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大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因此,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然而,从颛顼到大禹之间,隔着帝喾、帝尧、帝舜等几代人,且帝尧活了118岁,帝舜也活了百岁,那么大禹与颛顼之间的时间跨度至少得有250年左右,这使得大禹是否真是颛顼的孙子产生了疑问。司马迁在构建五帝谱系时,认为黄帝因德行高尚,上天会将帝位传给黄帝的后代,这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颛顼与大禹之间的关系或许并非完全由司马迁虚构。
大禹的来源在历史文献中众说纷纭,但《左传》中有一段特别的记载,提供了寻找大禹起源的线索。《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提到,卫国迁都到帝丘后,卫成公梦见夏后相夺取了祭品。卫成公准备祭祀夏后相时,宁武子却提出不必祭祀夏后相,因为他丢掉帝丘并非卫国之过。与此同时,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政变和夏后相逃到斟鄩氏的故事。根据这些记载,卫国的都城帝丘位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市濮阳县,这里也正是斟鄩氏的家园。考古学家确认了高城遗址就是卫都帝丘的遗址,证明了这一地区与夏后相的关系。
而根据历史资料,濮阳县一带不仅是夏朝同姓宗族斟鄩氏的发源地,而且夏朝早期的大禹和夏后相之间也可能有着紧密联系。濮阳县地理上和历史上与大禹有较深的渊源,因为大禹和夏后相的治水活动应当发生在同一地区。
关于颛顼的来源,《竹书纪年》记载他曾居住在濮阳,而《左传》则称卫国是颛顼的故乡。因此,颛顼的故里也位于今天的濮阳县。这一发现支持了大禹与颛顼有一定关系的说法。此外,史料中还提到大禹与颛顼的后代有过密切的联系。《史记·秦本纪》开篇就提到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并且秦人的祖先和大禹的治水助手伯益有着直接联系。这表明大禹与颛顼可能是同一个族群的后代。
有学者指出,大禹可能源自东夷,而东夷人有多个部族,如姒姓和嬴姓等。大禹可能属于东夷姒姓的一个支派,而伯益则是东夷嬴姓的代表人物。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古代文献的支持,如南朝《世说新语》就提到大禹来自东夷,而文王则来自西羌。因此,大禹并不一定是颛顼的直系后裔,但他与颛顼之间的族源关系依然可以成立。
另外,《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颛顼曾“乘龙而至四海”,这可能象征他是一位超凡的帝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揭示了颛顼与龙的关联。在濮阳的西水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四座墓葬,这些墓葬的排列形状像是一幅升天图,暗示颛顼可能与龙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考古发现支持了颛顼在濮阳一带的历史地位,进一步证实了他并非虚构。
此外,关于夏朝的“前半夏”,一些学者认为其遗址可能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一带,但结合大禹与颛顼的关系,沈长云等学者认为“前半夏”很可能是在包括濮阳在内的古河济地区。古河济地区水灾频发,因此这一地区的治水传统深厚,也可能成为夏朝早期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灾频发导致部分遗址被淤泥覆盖,难以被发现。
总的来说,虽然大禹未必是颛顼的孙子,但他与颛顼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的,或许两者属于同一个族群的不同分支。史书记载的大禹与颛顼的联系,在今天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