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后期,国军开始逐步接收美援武器。最初,全面更换的只有驻印军,驻印军的总人数大约为10万,其中包括了两个军和一些直属部队。随着滇缅公路的打通,大量的美援武器被运送到中国,国军也开始将这些美械装备到其他部队,形成了新的装备体系。
其中,国军新成立了11个美械军的编制,比如第5军、第18军和第74军等,这些部队在装备上开始逐渐以美械为主。抗战胜利后,美械继续源源不断地送达,甚至更多的部队开始使用美械,形成了国军的一大装备类别。
除了美械,国军还通过缴获投降的日军武器,换装了不少日械部队。其他部队则主要选择了最优的国械或杂械武器,并以此为主武装。许多部队,尽管是以国械、日械、杂械为主,但由于当时对美械有较高的信任,还是会在武器装备中加入一些美械,尤其是冲锋枪。
与正宗的美械部队相比,其他部队的美械装备量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是差距巨大。例如,整编第74师在改编完成时,装备了接近3000支冲锋枪,这对于全师约3万人来说,配备比例非常高,几乎每10人就有1人配备冲锋枪。这样一来,冲锋枪不仅能在步兵班里使用,甚至在师、旅、团的支援分队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配置使得整编第74师在近战时具有了较强的自卫能力和火力优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编第83师,它仅装备了302支冲锋枪,装备数量少得惊人。虽然两者都是整编师,但第74师的冲锋枪装备量是第83师的十倍之多。这主要与两个师的兵力和编制有关。整编第74师辖有3个整编旅和6个步兵团,兵力大约是第83师的两倍左右。不过,即便如此,冲锋枪数量的差距依然巨大。
关键原因在于,整编第74师的前身是第74军,早在1944年该军就开始接收美械武器,1945年初更是被正式列为甲种美械军。按理说,第74军原本的冲锋枪配备应有3400支左右,然而由于部分支援部队缺编,最终实际装备了约3000支,这也使得整编第74师的冲锋枪配备在改编后得以增加。
而整编第83师的前身是第100军,这个军并非美械军,而是乙种军,属于国械编制。第100军原本的冲锋枪数量非常少,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冲锋枪不过几十支。即使在改编为整编第83师后,冲锋枪的数量也只增至300支,远远不及第74师的装备量。
整编第83师的冲锋枪装备不足,一方面是因为该部的前身并非美械军,另一方面,也与其编制和兵力规模有关。尽管如此,李天霞将整编第44旅划归该部并恢复了师的三团制,使得整编第83师的战斗力逐渐增强。李天霞也因为其在王耀武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曾被内定为整编第74师和第83师合并后的军长。然而,由于张灵甫的不满,李天霞未能如愿成为军长,后来整编第74师和第83师在重建后都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