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武侠小说中,捕快常常是身怀绝技、快速敏捷、作风果敢的人物,能够轻松追捕逃犯和罪犯。这种形象在电视剧《四大名捕》中也有所体现,剧中的捕快个个气宇轩昂,生活无忧,普通百姓和官员都对他们心生敬畏。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捕快职业,却并不像这些小说和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光鲜亮丽。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捕快”这一职业的起源。捕快一词由“捕役”和“快手”两个词组成。捕役主要负责追捕盗贼,而快手则是亲自擒拿罪犯的人员。由于两者职责相近,渐渐地合二为一,形成了“捕快”这一职业。至于这一称呼的具体来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捕快这一职业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根据史书的记载,最早的捕快职能出现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大禹为了解决治水问题,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会议当天,除了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迟到,其他首领都按时到场。为了树立威信并让各部落服从,大禹派人追捕防风氏,并且决定将其“杀而戮之”。这个负责捉拿防风氏的队伍,就是最早的捕快。虽然他们的职能与现代警察相似,但社会地位却低得多。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捕快毕竟是官职,或许也能享有一些地位。但实际上,古代的捕快并没有职业门槛,甚至与临时工差不多。在宋朝时期,捕快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临时工或编外人员。无论是否识字,是否有前科,只要手脚灵活、能干就能成为捕快。捕快不仅需要干一些脏活累活,比如收租、抓壮丁等,甚至连常规的行政工作都得承担。
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读书考试出身的官员往往对捕快十分轻视,随意指挥他们。而且,古代捕快的工作期限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来说,他们需要服役三到五年,如果提前或延后离职,将面临处罚。可以说,成为捕快意味着年轻的体力和精力都要献给这份工作,而之后可能就没有什么前途了。
捕快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侦破案件,但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称为“比限”。通常,普通案件有五天的限制,而命案则是三天。每过一个比限,如果案件没有解决,捕快将受到惩罚。这种严格的考核机制让许多捕快在面临压力时,选择冤枉无辜或者随便抓人,以免受到责罚。
然而,尽管捕快身为官府的职员,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却相当低。捕快通常穿着普通的便衣,四处巡逻。如果发现盗贼或需要传唤的犯人,他们会亮明腰牌,用铁尺和绳索将对方捉拿。看似威风,实则他们属于社会底层的“贱民”。这一职业最早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许多捕快都出自低层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明显,因此他们的地位始终未能得到提高。
而在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任何不从事生产、且不能带兵作战的职业,都不被重视。商人、医生、捕快等职业都被视为不入流的行当。因此,捕快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他们不仅不能缴纳税收,还常常逃避劳役,这让国家对这一职业心生不满。捕快也正是因此被归为“贱民”,《大清会典》明确规定:“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
此外,捕快的职业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古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提供家族三代的背景,尤其是要确保出身清白。任何有捕快、娼妓、戏子等“贱民”出身的人,三代内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意味着,如果父亲或祖父曾当过捕快,孩子就失去了参加科考的资格,无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选择成为捕快,实际上是断送了子孙后代的前途。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普通百姓上升的唯一途径,许多人为了追求荣耀、改变命运,甚至到了老年还在为参加科举而努力。可以说,科举考试是一种象征家族荣耀的途径,而一旦成为捕快,后代的科举之路就被彻底封死。这也是许多人在成为捕快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原因之一。
尽管捕快的职业地位低,薪资待遇也不高,平均每年只有十两银子的补贴,根本难以养家糊口,仍然有许多人趋之若鹜。因为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在执法中拥有一定的权力,能通过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没有固定薪水的捕快通过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等手段维生,甚至有时会与腐败官员勾结。
捕快这个职业虽然被视为贱民,但由于拥有一定的执法权力,他们能在社会上享受便利,甚至能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从某种程度上说,捕快这一职业虽然待遇低,但却为许多人提供了攫取利益的机会。尽管他们的子孙可能永远无法通过科举上升,但通过这种“权力”他们却能在不正之风中找到出路。
总之,捕快这个职业虽然在历史上并非地位高贵,但却因为手握权力,成为了许多人的“捷径”。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捕快这个职业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