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的君主苻坚在掌权后,大力任用了汉人王猛,两人携手合作,推动国家强盛。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的国力迅速提升,并于公元373年相继攻占了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代国、前凉和西域,成功统一了北方。
统一北方后,苻坚心中早已有了征服东晋、统一天下的宏大计划。然而,王猛强烈劝阻他,让他暂时搁置南征的打算。王猛的去世让苻坚重新燃起了征南的雄心,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南征东晋。
苻坚对南征东晋信心十足。他甚至自信地规划好战后东晋君臣的职务安排,表示战胜东晋后,他将任命东晋皇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宰相谢安为吏部尚书,车骑将军桓冲为侍中,并且已经开始为他们准备好府邸。苻坚的计划如此详细,足见其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当有人提到东晋的长江天险时,苻坚满不在乎地回答:“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江流。”他自信的语气表明他对即将展开的战争充满信心。
然而,东晋方面并没有坐以待毙。东晋的孝武帝在太元二年(377年)下令寻找文武将领来防备北方的威胁。宰相谢安任命了他的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统领广陵(今扬州)地区的防御。谢玄召募了大量的从北方迁来的流民,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选定刘牢之为参军,刘牢之每次都带领精锐部队进行实战,屡战屡胜。
到了太元四年(379年),谢玄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今镇江)。他所带领的军队,被称为“北府兵”,这支军队以步兵为主,兵种多样,战斗力极强。
公元383年秋,前秦天王苻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和27万骑兵,准备大举南征,企图一举击败东晋。
面对前秦强大的军队,东晋迅速做出应对。孝武帝下令任命谢石为征虏将军,谢玄为前锋,都督八万北府军,准备迎战前秦。同时,东晋命令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支援寿阳。
在十月十八日,前秦先锋苻融等攻占了寿阳,并继续进军攻打东晋驻守的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则带领五万兵力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准备迎接从东而来的东晋部队。
苻坚认为自己能迅速取胜,于是派遣曾在“淮南之战”中被俘的前东晋将领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心系东晋,他私下劝告谢石趁秦军未完全集结时,先发制人,打击前锋部队,削弱秦军气焰。谢石原本打算坚守待敌疲惫再反攻,但听从了朱序的建议后,他改变了战略,决定主动出击。
谢石和谢玄指派猛将刘宇之率领精锐五千人进攻洛润,刘牢之则分兵切断敌人的退路,并亲自带兵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未能抵挡住东晋的猛攻,主将梁成阵亡,五万秦兵大败,淹死了大量士兵,战果辉煌。
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东晋军队的士气,晋军水陆并进,展开全面反攻,一路推进到淝水东岸。洛涧之战的胜利不仅打破了苻坚的信心,还使他意识到东晋军队的强大,甚至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严阵以待时,他也有些神情恍惚,将八公山的草木误以为是晋军。
最终,淝水之战成为决定性胜利,北府兵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支部队的英勇表现使得东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北府兵也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重要力量。北府兵的强大战力,不仅为东晋带来了胜利,也使其将领在东晋政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