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战略对手,并采取一系列遏制措施。然而,最近的美国媒体开始发出警告,指出白宫对中国的战略“基于错误的认知”,这可能正在制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敌人”。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这种错误的认知引发了美国媒体的关注。
9月20日,《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对白宫对华战略的误读》的文章,核心观点直指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战略判断存在系统性错误。文章详细分析了白宫内部的普遍观点:认为中国正试图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的主导力量。基于这一判断,美国制定了多项对华遏制政策,如加征关税、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印太军事同盟和南海巡航等。但文章指出,这种看法并不成立。
作者强调,中国并没有意图取代美国,也不想重构全球秩序。相反,中国一直奉行“维持现状”的战略,更注重区域和平与经济发展,而非急于称霸。换句话说,美国正试图用冷战思维去应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对手,把自己拖入了一个假想敌的泥潭。
文章还指出,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军事对抗”和“经济脱钩”策略,反而可能导致美国在亚洲逐步孤立,甚至与真正的战略伙伴发生分歧。这些警告已经在美国政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美国的这种误判,实际上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惯性和焦虑。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但这种地位带来的是“惯性思维”,即美国习惯于通过塑造“敌人”来维持战略集中度。从苏联到恐怖主义,再到今天的中国,敌人的“标签”不断更换。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另一个苏联。
苏联的全球革命性意识形态与扩张性的军备竞赛与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态度截然不同。中国强调“不干涉内政”,而苏联则致力于通过军备对抗北约。此外,苏联经济长期萎缩,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与美国存在着高度依赖的经济联系。尽管如此,许多美国决策者依然拒绝正视这些差异,继续用“冷战思维”来对待中国,试图通过遏制和围堵来应对一个融入全球体系的大国。
这种战略错位,正是导致白宫多次战略失误的根源。《外交政策》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误以为中国要取代自己,而中国只是专注于发展自己。
如果说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在“平衡中拉扯”,那么特朗普政府则采取了更加极端的“对抗”策略。特朗普在2018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贸易战,使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尽管美国加征关税、实施技术封锁,并在南海巡航等方面加大压力,但这些策略并没有导致中国崩溃,反而帮助中国在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取得了进展。特朗普政府的“零和博弈”思维,即中国强大一点,美国就削弱一点,最终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美中关系的紧张。
《外交政策》文章还特别提到,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错误,直接导致了中美关系进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战略僵局,给未来的合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文章中最为关键的建议是,美国应摒弃“将中国视为敌人”的固执思维。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零和博弈。中国更关心的是国内经济发展、民族复兴与区域稳定,而非争夺全球霸权。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身经济的衰退、内部社会的分裂与债务危机,而不是将中国视为一个虚构的“替代者”。
如果美国希望保持未来的全球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在气候变化、核扩散、全球供应链、疫情后复苏等全球性议题上与中国展开合作,而不是继续遏制中国。经济脱钩与军事对抗只会让美国逐渐孤立,反而“差异共存”的战略才是中美避免灾难的最佳途径。
尤其在台湾问题上,文章还提醒,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底线,并避免在这一问题上出现战略误判。毕竟,台海局势一旦失控,不仅会造成地区安全危机,还可能引发全球经济震荡。
尽管《外交政策》给出了清醒的建议,但能否真正促使美国政策转变,仍然存在很大疑问。目前,美国的政治生态深陷“反华共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对华强硬问题上没有明显分歧。再加上媒体和智库长期塑造的舆论压力,任何稍微倾向“对华接触”的声音都会被标签化为“软弱”或“亲中”。即便有媒体发声指出误判,距离政策实质性调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中国的崛起,而是其内部问题的积压。若不能有效修复国内经济结构、减少社会裂痕、提高民众的信任度,美国即使打压中国,也无法重获世界主导地位。中美之间本可以和平共处,但美国对中国的误解和固守的冷战思维将加深两国的隔阂,错失共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