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历史比沙俄稍微早一些,大约早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知道,沙俄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它的建立年份是1283年,而乌克兰的前身——加利奇·沃伦公国,则早在1199年就已经成立了。两者相差了84年。
但历史的悠久并不代表一定强大。像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今天依然面临着外来的侵扰和内乱。因此,尽管乌克兰的历史比沙俄更悠久,但在实际的国力上,它与沙俄相比还是显得弱小。 乌克兰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独立建国的机会,但每次都被扼杀在摇篮中。那么,为什么乌克兰一直未能真正建立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呢? 首先,要了解乌克兰的历史,我们得从加利奇·沃伦公国说起。这个公国成立于1199年,属于罗斯诸国的一部分。在基辅罗斯衰落之后,罗斯的各个公国开始逐渐自立,成为独立的领主。加利奇·沃伦公国在当时有着较为强劲的扩张势头,但不幸的是,蒙古大军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13世纪,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几乎没有敌手。罗斯各国也未能幸免,最终都被迫臣服于蒙古金帐汗国。加利奇·沃伦公国在1259年选择向蒙古投降,蒙古人为了削弱这些公国的力量,采取了分化策略,将加利奇·沃伦分裂成四个独立的势力。这样一来,这些公国无法联合起来共同抗衡蒙古大军。 蒙古的这一策略对于整个罗斯国家来说极其有效,不仅摧毁了强大的罗斯公国,还留下了一些较为脆弱的小国。相比之下,莫斯科公国在蒙古大军到来时,刚好还未脱离弗拉基米尔大公国,直到1283年才正式独立。莫斯科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紧密与蒙古的合作,获得了许多特权和保护,逐步壮大,最终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乌克兰的前身加利奇·沃伦公国并没有长期处于蒙古的统治下。从1340年起,波兰和立陶宛开始入侵这个地区,企图将其从蒙古人的统治中夺走。到了1352年,波兰和立陶宛成功分割了加利奇·沃伦公国的领土,波兰控制了西部地区,而立陶宛则控制了基辅和东部地区。自此,乌克兰人的祖先成为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臣民。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从此,乌克兰和俄罗斯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这也是两国民族分化的根本原因。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公国的合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分裂。到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成立,这个联邦强盛一时,乌克兰地区也在其境内。尽管如此,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依然是二等公民,他们不满这种压迫,发动了多次起义。 1648年,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发起了一次起义,但在失败后,他决定向沙俄求援。沙俄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并派兵与波兰作战,经过13年的战斗,最终将哥萨克酋长国纳入了沙俄的控制。 哥萨克酋长国的建立在1649年,赫梅利尼茨基成为了国父。然而,到了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与沙俄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哥萨克酋长国变成了沙俄的附属国。虽然条约中有保障哥萨克酋长国独立性的条款,但沙俄最终采取了同化政策,将哥萨克贵族送去俄语学校,逐渐侵蚀乌克兰的文化。乌克兰社会分裂成了两大派,一派亲近俄罗斯,另一派则坚守传统文化。 1667年,俄波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将哥萨克酋长国的领土以第聂伯河为界分割,河以西归波兰,河以东则归沙俄。此举加剧了乌克兰的分裂,同时沙俄的不同待遇也使得乌克兰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从1654年起,乌克兰与俄罗斯正式合并,标志着两国历史的深度交织。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庆祝这一历史事件的300周年,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给了乌克兰。直到18世纪末,沙俄与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分三次瓜分波兰,乌克兰完全纳入沙俄的控制范围,直到沙俄在1917年覆灭。 在沙俄覆灭的背景下,乌克兰曾一度独立,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由于战乱和内外压力,这个共和国在短短10个月后便宣告失败。最终,乌克兰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失去了独立。 尽管乌克兰历史上曾多次尝试独立,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周围有着强大的邻国,乌克兰总是未能摆脱外来的控制。无论是沙俄还是苏俄,其庞大的国力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都使得乌克兰难以保持长久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