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三国,都替蜀汉可惜:明明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最后还是没能统一天下。其实较真说,蜀汉不是完全没机会,只是想要实现的话,得满足一堆“老天爷赏饭”的苛刻条件——用《三国演义》里司马徽的话说,就是“虽得其主,却未逢其时”,差的就是那点“时运”。
刘备集团最风光的时候,是赤壁之战打赢之后:先抢了半个荆州当根据地,接着拿下西川(四川),最后在汉中把曹操打跑,自己当了汉中王。这时候的蜀汉,简直是“如日中天”——手里有荆州、西川、汉中三块地盘,兵强马壮,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能人。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计划,只要等“天下有变”(比如曹魏内部乱了),就能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兵打襄樊,一路从汉中出兵攻长安,两路夹击,北伐中原不是没可能。可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出了岔子:关羽丢了荆州,自己也被杀了;刘备为了报仇,又打了夷陵之战,结果输得底朝天,蜀汉精锐几乎赔光。
紧接着南中(云南一带)又趁机叛乱,蜀汉一下子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隆中对》的计划彻底泡汤,很多人觉得从这时候起,蜀汉就只能“苟延残喘”,被曹魏灭掉是迟早的事。
虽说蜀汉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机会——历史上比蜀汉还弱的政权,最后打赢强敌统一天下的,可不少。比如金国,一开始就那么点人,却能短时间内吞了辽国、灭了北宋;还有清朝,靠13副盔甲起家,最后也进了山海关,统一了全国。
而且蜀汉也不是真的“苟延残喘”:刘备死后,蜀汉还撑了40年,期间诸葛亮、姜维多次主动打曹魏——要知道曹魏的地盘、人口、兵力都比蜀汉多好几倍,蜀汉还敢主动出击,说明只要运营得当,未必没机会赢。
不过以弱胜强有个前提,得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自己这边得有个超厉害的统帅,能稳住内部、带好兵;二是敌人那边得出大问题,比如内乱、出了昏君**。这俩条件缺一个,都很难成。
你看金国能赢,是因为有完颜阿骨打这种顶级统帅,而对手辽国的天祚帝、北宋的宋徽宗,全是出了名的昏君;清朝能入关,也是因为明朝内部党争不断,还有李自成起义把明朝搅得稀巴烂。要是敌人内部稳如泰山,再弱的对手也很难找到突破口。
蜀汉这边,其实是有好统帅的——诸葛亮就是“出将入相”的顶尖人才:带兵能打仗,治国能安邦,在蜀汉的威望更是没人能比。后来姜维北伐之所以处处受气,很大原因就是他没诸葛亮那本事:对内团结不了大臣,对外打仗赢少输多,威望也镇不住人。
可问题出在敌人那边:诸葛亮掌权的时候,曹魏的两任皇帝——曹丕和曹睿,都是妥妥的“明主”。曹丕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把曹魏的制度理顺了;曹睿更是厉害,一边防着蜀汉北伐,一边还能收拾辽东的公孙渊,把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点不比金国、清朝面对的那些昏君差。
敌人内部没毛病,蜀汉就只能“硬啃”——可两国国力差得太远了:曹魏占了中原,人口多、粮食足、兵源广;蜀汉就那么点地盘,人口还没曹魏一个州多,就算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打个比方,曹魏是“满汉全席”,蜀汉是“小菜一碟”,就算蜀汉的厨师(诸葛亮)再厉害,也很难靠小菜赢过满汉全席。
要是金国遇上的是曹丕这种对手,估计连辽国都打不过,更别说灭北宋了——蜀汉的难处,就在于“对手太靠谱”,没给任何可乘之机。
其实蜀汉还有个潜在的机会,可惜被“时间”给耽误了——诸葛亮死得太早,54岁就没了。要是他能像司马懿那样长寿,熬到曹睿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曹睿死后,曹魏的皇帝是年幼的曹芳,这时候“主少国疑”,司马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开始夺权,曹魏内部乱成一团:曹爽被灭族,夏侯玄被杀,大臣们分成“挺司马”和“反司马”两派,内斗不断。这时候要是诸葛亮还活着,振臂一呼再次北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曹魏内部自顾不暇,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对付蜀汉,说不定真能扫灭曹魏,把长安、洛阳给收回来。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没能熬到那时候,蜀汉最后也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说到底,蜀汉不是没机会统一天下,只是需要的条件太苛刻:既要有诸葛亮这样的好统帅,还得等曹魏内部出乱子,更得有足够的时间去等——这三样凑齐太难,最后只能遗憾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