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激烈竞争,高市早苗从五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自民党总裁和日本首相。作为“对华鹰派”代表,她上台后将面临中日关系的重大挑战,大家都在等待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而这个答案可能决定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是暴风雨还是晴天。
答案就在于高市是否会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关注这一点,原因很简单:靖国神社不仅供奉了普通战死者,还有二战甲级战犯。这些战犯是中国历史上的侵略者,是中国人心中的伤痛。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中国人看来就等于美化这些战犯,伤害了被侵略国的感情,也是踩在民族伤口上。
更重要的是,参拜靖国神社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它也传递了重要的外交信号。参拜意味着日本选择对华强硬,双方关系将迅速降温;不参拜则可能释放出缓和的信号。靖国神社成了中日关系的“风向标”,所以这件事备受关注。再者,抗战记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这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内容,更是许多家庭的故事与民族情绪。若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民意必然沸腾,政府需要做出回应,双边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将受到影响。
因此,中国人关心的,绝不仅是高市早苗是否参拜靖国神社,而是通过这个行为来判断她是否愿意推动中日关系走向合作,还是走向对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市曾公开表示,当选首相后一定参拜靖国神社,但最近她的表态发生了变化,开始含糊其辞。我们来看看她前后是如何表态的。
9月19日,在竞选期间,当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她用“目前还在竞选,等当选后再说”来回避。9月24日,读卖新闻再次追问,为什么她之前态度坚定,现在却回避这个问题时,高市回答说“这不是外交问题”。10月4日,成功当选后,记者再次提问,她仍然坚持“这不是外交问题,一直都在参拜”。
从这些表态可以看出,高市的言辞耐人寻味。表面上,她似乎在打太极:竞选时模糊处理,避免选举争议;当选后又以“这不是外交问题”来回应,暗示将参拜视为“私人信仰”。但问题是,作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已经不可能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它必然具有外交含义。
换句话说,高市是故意留有余地。对内,她要安抚右翼支持者,因为参拜靖国神社在保守派眼中是“爱国表现”,如果她完全放弃,势必会失去支持。对外,她则避免一开始就激化与中韩的关系,尤其是国际社会的压力。因此,高市的这种表态,实际上是在测试中方的反应。她可能在某些特殊时机,等自己政治地位稳固时,再低调参拜靖国神社,表面上说这是“私人行为”,而对内则是兑现承诺。
所以,真正的看点是高市将如何定位自己:是务实的首相,还是走极端路线。从她的立场来看,务实的可能性较低。除了靖国神社问题,她还反对在教材中写慰安妇问题,并曾言“日本侵略是自卫”,这都显示出她的历史观与右翼一致。这些迹象表明,她可能不会完全走务实路线,而是更倾向于延续鹰派立场。
走极端路线虽然能够讨好右翼,但也意味着与中韩的全面对立,甚至可能在国际舞台上被孤立。她未必愿意一上任就把所有桥梁都烧掉,更可能采取“表面务实、内心坚持”的策略,拖延参拜靖国神社的时机,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