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乌克兰政府突然以&34国家安全&34为由将马达西奇国有化,单方面撕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协议,拒绝支付361亿人民币的违约金。
如今这家航发巨头在战火中损失惨重,又开始向中国示好求助。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次,中国还会伸出援手吗?
马达西奇这个名字在航空圈里可不简单,这家成立于1907年的老牌企业,在苏联时期就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翘楚,安-124大型运输机、米-26重型直升机用的都是它家的动力装置。那时候的马达西奇在航发圈里也算有头有脸,手里攥着不少硬技术。
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一落千丈,马达西奇也跟着遭了殃。到了2014年前后,这家曾经的&34航发巨头&34日子过得相当艰难。订单越来越少,工厂快开不下去了,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眼看就要栽在资金链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企找上了门,那时候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确实还憋着一股劲想突破。不管是民用客机的发动机,还是军用直升机的动力系统,都还需要更多技术积累。马达西奇手里的那些技术,正好是中国当时急需的;而马达西奇缺的钱,中国能帮着解决,这不就是妥妥的&34双赢&34吗?
从2016年开始,双方就坐下来谈合作,一开始聊得那叫一个热乎。中国企业一步一步增加持股比例,到2019年的时候,持股已经超过了50%,基本上算是把马达西奇的&34话语权&34拿到了一半以上。
不光如此,中国还实打实拿出诚意,承诺投2.5亿美元帮马达西奇搞研发,既能升级老技术,又能开发新产品,顺便还能帮乌克兰保住不少就业岗位。那时候谁都觉得,这事儿肯定能成,中国拿技术、乌克兰解困局,皆大欢喜。
这笔钱对当时的马达西奇来说就是救命稻草,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让停产的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
可谁能想到,2021年3月乌克兰政府突然跳出来,说马达西奇涉及&34国家安全&34,直接一纸命令就把公司给国有化了!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之前花了大价钱买的股份,一夜之间全没了,连个说法都没有。
更气人的是,当初合作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如果哪一方违约,得赔361亿人民币的违约金,结果乌克兰这边连提都不提,直接把这笔钱给赖掉了。
这个&34国家安全&34的理由,是不是有点太牵强了?当初中国企业收购的时候,乌克兰政府咋不说国家安全?等投了钱、谈好了条件,甚至都开始推进研发计划了,突然拿这个当借口,这不就是明摆着&34翻脸不认人&34吗?
后来大家才慢慢搞清楚,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外部势力在搅和。美国和北约一直不希望中国拿到航发核心技术,就不断给乌克兰施压,说什么&34跟中国合作会威胁欧洲安全&34。而当时的乌克兰政府,一门心思要讨好西方,居然就这么把送上门的&34双赢合作&34给砸了,把中国企业晾在了原地。
那几年,中国企业的损失可不止是钱。为了这个合作,专门组建了技术团队,还规划了后续的生产配套,甚至已经开始对接国内的飞机制造商,就等着马达西奇的技术落地。结果这么一折腾,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全打了水漂,原本能加快的航发研发进度,也不得不临时调整。
说句实在的,这事儿换谁遇上,心里都得窝火。当时不少参与合作的技术人员都很失望,毕竟大家为了这个项目投入了那么多精力,眼看就要出成果了,结果被人这么一搅和,前功尽弃。
可才过去没几年,马达西奇又找上门来了。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马达西奇的工厂直接成了&34重灾区&34,位于扎波罗热的生产基地多次被战火波及,机器设备毁了不少,工人也跑了一大半,别说生产发动机了,连工厂能不能保住都成了问题。
这时候乌克兰才发现,西方之前承诺的&34援助&34,大多是武器弹药,根本没人愿意真金白银帮马达西奇恢复生产。眼看着公司就要彻底垮了,他们又想起了中国。
于是,乌克兰那边就开始释放信号,说希望能重新跟中国谈合作,甚至还暗示愿意&34弥补之前的遗憾&34。但说得好听是一回事,具体怎么个弥补法,到现在也没个准话。
马达西奇现在的处境确实挺惨的,原本的技术团队流失严重,生产设备受损,就连最基本的零部件供应都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那些&34盟友&34们都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愿意往这个无底洞里砸钱。
说实话,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当初把咱坑得那么惨,现在落难了才想起咱,凭什么帮?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完全看&34恩怨&34。这些年中国的航发技术确实进步不少,涡扇-10、涡扇-20都陆续服役了,但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重型直升机的大推力发动机,马达西奇的技术依然有参考意义。
如果能通过合作拿到这些技术,或者跟它联合生产,对中国的航空产业还是有帮助的。但关键是看乌克兰有没有&34诚意&34,之前的违约、拒赔,这是实打实的事儿。
如果这次只是想让中国&34输血&34,却不提之前的损失补偿,也不保证合作的稳定性,那肯定不能再吃第二次亏。中国不是慈善家,也不是记仇的人,但做生意得讲规矩,合作得有诚意。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对这事儿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中方没有明确表态,企业界也在观望。毕竟上一次的教训太深刻了,谁也不想再踩同一个坑。而且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在航发领域的自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已经大大降低。
所以说到底,中国会不会帮马达西奇?
如果乌克兰真的想重启合作,至少得拿出几样东西:首先是对之前损失的补偿方案,不一定非要现金,技术转让、设备补偿都可以谈;其次是长期合作的法律保障,不能再让外部势力随便干扰;最后是透明的执行机制,确保合作协议能够真正落地。
但现实情况是,乌克兰现在自身都难保,哪有什么条件来谈补偿?而且就算现在签了协议,谁能保证不会再来一次&34国家安全&34的戏码?这些不确定性让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三思而后行。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次马达西奇的遭遇,或许正好给了中国一个重新审视国际合作风险的机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不是当初那个&34求技术若渴&34的状态了。
有技术合作当然好,没有的话也能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前进。这种底气,正是中国制造业不断进步的体现。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