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这个以移民著称的国家,早已汇聚了上百个民族,文化与习俗千差万别。不同群体之间,既要彼此接触、又难免产生摩擦。例如种族歧视问题、就业中的肤色平衡政策,甚至在好莱坞电影中,为迎合观众口味,传统的金发碧眼女主角也常被深肤色演员取代,由此引发了不少争议。
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上,苗族的存在尤其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境内的苗族人口早在数年前就达到27.5万人,而实际数字可能更大。那么,苗族人是因何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们与国内苗族又有哪些差异呢?
第一批迁往美国的苗族人出现在1975年底,主要是老挝著名将领王宝将军的部下及其家属。王宝被誉为“苗族雄狮”,在二战期间,他率部与日军作战,后来又抗击法国殖民势力。1954年日内瓦条约签订后,法国撤出老挝,王宝正式效忠老挝王国,建立了唯一一支苗族军队。
然而,和平没有持续多久。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扩张,发动了越南战争,并在老挝推行所谓“秘密战争”。美军没有直接出面,而是扶持当地势力,提供武器和资金,让他们代为作战。王宝和他的部队正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美国看中苗族军队的三大原因:
一是苗族人素有能征善战的名声;
二是他们所居住的位置极具战略价值;
三是王宝本人军事才能卓越,但与其他派系关系紧张,容易被挑动。
在美国的支持下,王宝率军与北越军和老挝的巴特寮武装对抗。短短数月,他就控制了东北大片地区,修建了200多个机场,并在帕蒂山架设雷达站。然而,战局并未就此稳固。随着苏联援助北越,苗族军队逐渐陷入困境,伤亡惨重,平民更因饥荒和疾病大量死亡。
随着战争拖延,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1973年,美国被迫撤军,而王宝和他的部队则陷入绝境。数十万人死于战火,幸存的族人只得仓皇逃亡。短短几个月,就有五万多苗族人举家迁往泰国,然而那里只是临时落脚点。最终,在联合国和泰国政府的推动下,大批苗族难民于1975年底移居美国。
这批先行者到美国后,通过亲缘关系接力般地帮助更多亲戚迁来,使苗族社区规模迅速扩大。除了美国曾经扶持过王宝军队的政治因素,另一个原因是苗族人以农耕为生,而在泰国缺乏可耕土地,他们无路可走,只能选择在美国重新谋生。
至于定居美国后的苗族人与国内同胞的不同之处,最大的转变在于适应新环境。他们首先必须学习英语,否则连基本工作都难以找到。虽然最初很多人依赖政府救济,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要在美国扎根,必须自力更生。于是,不少人进入工厂做装配工、包装工;也有人开起杂货铺和工艺品店,逐渐立足。
经济稳定之后,他们开始重视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传统观念中,苗族女子往往早婚早育,但在美国生活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课堂,甚至有已婚妇女重新学习。令人振奋的是,许多苗族女性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不仅有人成为博士,还在律师行业占据半壁江山。
教育和经济的双重进步,使苗族社区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几十年过去,美国的苗族人早已摆脱“水土不服”的局面,不再依赖传统的刀耕火种,而是通过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过上了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迁徙史,既是苗族人顽强求生的写照,也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天地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