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失败后,沙俄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加大了对清朝的压力。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夺取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土地的获得,增强了沙俄在远东的战略位置,因此,沙俄决定将鄂霍次克海的远东舰队基地从原来的地方迁移到海参崴。海参崴相比寒冷的西伯利亚,气候更温和,冰封期也短得多,更适合居住。虽然海参崴每年仍有四个月左右的冰封期,但沙俄认为这个地方依然不完美,于是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南方,特别是朝鲜半岛。
1854年,沙俄海军中将普提雅廷奉命前往日本,但由于恰逢克里米亚战争,他未能按计划抵达日本。当时的冬季海上航行极为不便,普提雅廷的舰队不得不停靠在朝鲜半岛东海岸。此举成为沙俄与朝鲜半岛的首次接触。不料,半岛的拒绝让沙俄吃了亏。受清朝影响,朝鲜奉行闭关政策,并视沙俄为野蛮的“罗刹人”,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导致数十人伤亡。
普提雅廷返回圣彼得堡后,向沙皇报告了半岛的优越地理条件,特别是适合修建海军基地的优势。沙俄从此产生了将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念头,计划通过夺取对马岛来进一步控制半岛。
对马岛位于朝鲜与日本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领对马岛,沙俄既能威胁日本,又能确保半岛的安全。然而,对马岛属于日本,且日本的德川幕府对此坚决反对。1861年,沙俄军舰以“临时停靠”为名强行停驻对马岛,并在岛上建造军营、医院等设施,还提出租借该岛的要求。这引发了日本的强烈反应,但由于当时日本尚未进行明治维新,国内实力较弱,无法与沙俄抗衡。英国驻日公使出面调解,向日本提供了支持,并派遣两艘军舰驱逐沙俄舰队。此外,英国还通过这一事件强迫日本与其通商,形成了对沙俄的制衡。
尽管对马岛未能如愿占领,沙俄并没有放弃,转而开始加强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渗透。沙俄与朝鲜接壤,局势变化使得沙俄在控制半岛上看到了新的机会。与此相对,其他列强如法国和美国也逐渐开始在半岛上展开竞争。法国在1866年入侵江华岛,但被击退;美国在1871年也尝试入侵江华岛,但未能成功。与沙俄不同,日本的态度却愈加积极。
自1868年开始,日本进行明治维新,逐步强大并萌生了通过半岛扩展到中国的野心。1873年,日本曾短暂搁置这个计划,但到了1875年,主战派重新上台,开始主动进攻半岛,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随后,日本获得了在半岛的通商权,其他列强如英法美也得到了与朝鲜通商的权利。沙俄虽然意识到半岛的争夺战已然开始,却在这一过程中错失了时机。由于此时沙俄正忙于征服中亚,拿下了大量土地,并与清朝达成了西北边界协议,因此未能及时介入半岛事务。
当沙俄在1884年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其他列强已经在半岛建立了办事机构。与此同时,日本扶植了大量亲日势力,几乎掌控了半岛局势。1894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朝惨败,彻底放弃了对半岛的控制,而日本则迅速扩展了在半岛的影响力。
面对日本的崛起,沙俄决定重新介入。1895年,沙俄联合法国和德国,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沙俄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控制辽东半岛,确保对朝鲜的战略影响力。紧接着,1896年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迫使清朝同意沙俄修建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并将辽东半岛的旅大租借给沙俄,确保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与此同时,沙俄还通过渗透朝鲜的内部政治,扶持亲俄势力。沙俄与高宗、闵妃联合,打压了亲日势力。尽管日本很快杀害了闵妃并囚禁了高宗,但沙俄并未放弃,继续扶持亲俄集团,成功控制了半岛局势。然而,这一切都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弹。日本通过军事手段恢复了对半岛的控制,并为接下来的战争做了充分准备。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虽然在战争初期未能占得上风,但最终于1905年战败。尽管如此,沙俄在东北亚的影响力并未完全丧失。即使在战后,沙俄依然保持着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并在1907年至1916年间与日本签订了多次《日俄密约》,划定了双方在东北和内蒙的势力范围。沙俄承认了日本在半岛的控制,而日本则同意承认沙俄在外蒙的权益。
总的来说,沙俄虽然在日俄战争后失去了半岛的控制,但它在东北亚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尤其是通过控制中东铁路和与日本的多次协议,沙俄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仍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