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经历因反华政策带来的困境,现如今,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希望寻求帮助。
10月1日,密歇根州的民主党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在演讲中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称与盟友闹翻“既不明智也不必要”,而中国在此过程中获益最多。同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理解美国大豆种植者的困境,因为中国为了谈判目的,停止了购买美国大豆,这使得美国农民“受苦”。特朗普还明确表示,他不会通过补贴来帮助大豆农民,而是要求中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履行购买美国大豆的承诺,以此来缓解农民的困境。
从特朗普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方面,他将美国大豆农民的困境归咎于中国,另一方面,他的态度过于自信,认为中国一定会屈服。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9月的农业展上表露出深切担忧,称美国大豆面临严重危机。他提到,美国大豆有50%依赖出口,而中国曾是最大的买家,购买了美国大豆60%的份额,比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还要多。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2025年中国的采购订单几乎为零。美国大豆协会此前也警告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200亿美元的损失,但特朗普并未吸取教训,反而继续提高关税,最终将税率从34%提升至145%。这种“极限施压”的做法,导致中国对美大豆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使得美国大豆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如今,密歇根州的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滞销大豆,芝加哥期货价格跌至五年低点,中西部地区的农场破产率同比增加了35%。然而,特朗普却继续将责任推到中国头上,声称中国故意不买美国大豆。美国的农民已经不再买账,爱荷华州的农场主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指责关税政策毁掉了他们的生意,不得不把最好的作物埋进土里。
特朗普的这一做法源自于一个过时的认知:认为中国离不开美国的大豆。然而,中国早已改变了这一局面。作为全球最大的豆类消费国,中国每年购买全球60%的大豆,其采购规模足以重塑全球供应链。
自2018年贸易战开始后,中国加快了与巴西等国的合作,建立了“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采购网络。到2024年,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9%,而美国的市场份额跌至22%。到2025年,巴西的大豆份额更是飙升至85%,阿根廷也凭借取消出口税的优惠政策,一次性拿下了中国的大量订单,而美国的份额几乎降到5%。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大豆进口方面采取了“开源”和“节流”并举的策略。国内研发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已在畜牧业得到广泛应用,猪饲料中的豆粕比例从20%降至10%,这一举措每年节省了数千万吨大豆,相当于过去从美国进口量的70%以上。同时,中国扩大了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2024年大豆自给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进一步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尽管如此,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仍不放弃希望。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中国大豆采购量增加一倍,而一些共和党议员频繁联系中国使馆,希望能够“特事特办”。大豆协会的拉格兰也不断致信白宫,要求优先解决大豆问题。但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谈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求。
中国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商务部发言人早在9月25日就表示,如果美国希望扩大大豆贸易,首先必须取消不合理的关税。这一表态点明了根本问题:美国的关税壁垒阻碍了自己的大豆出口,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取消这些关税。
然而,仅仅取消关税还远远不够。中美之间的核心诉求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中国希望谈判中能够涉及中美关系的整体框架、关税壁垒、台海局势等关键问题,而特朗普却只关心如何通过增加大豆订单来维持农业州的选票。这种“鸡同鸭讲”的谈判,显然难以达成共识。
中国从来没有拒绝过合理的合作,但前提是美方必须展现诚意。小维认为,美国至少需要做三件事:第一,取消对华不合理的关税,使美国大豆恢复价格竞争力;第二,停止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不再把农产品当作施压工具;第三,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展现尊重,为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至于特朗普希望通过“降价促销”来恢复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这一策略本身就存在问题。阿根廷和巴西的政策优势已经让它们占据了全球市场,美国要想重夺市场份额,光靠降价远远不够,最关键的仍然是重建信任。中国进口商最怕的不是价格高,而是政策不断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因此,贸易战没有赢家,理性与合作才是出路。特朗普政府依然希望施压,但这种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奏效。现在,特朗普面临两难局面:要么取消关税,动摇“强硬对华”的形象,要么坚持关税,丢失农业州的选票。这对于曾经支持他的农民来说,已经是一种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