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燕王朱棣前往宫中吊唁。当他准备离开时,朱元璋给他剥了一个橘子,抽去橘肉上的白丝后递给朱棣,并叮嘱道:“边塞寒冷,保重身体!”朱棣感动地接过橘子,一口吃掉。然而,朱元璋看到这一幕,脸色骤然变得沉重,默默地说:“此子不可留。”
朱元璋出身贫苦,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大明帝国。他登基当天,便立马册封妻子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可谓功不可没,她和朱元璋同甘共苦,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若没有她的支持,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朱元璋。
作为一位不忘本的帝王,朱元璋即位后立马将与马皇后的嫡子朱标立为太子,并倾心培养。朱标成材较早,二十多岁时已表现出仁政爱民的风范,令朱元璋深感欣慰,原本打算待时传位。然而,命运弄人,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为之痛不欲生,竟一夜白头。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立刻开始考虑接替太子的人选。朱元璋的儿子众多,但大多数性格昏庸、无志,唯有四皇子朱棣,才显得有些出类拔萃。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接班问题,并提出:“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大臣们沉默不语,生怕一言不慎惹来杀身之祸。就在此时,刘三吾站出来,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立燕王,那秦王、晋王如何安置?而且皇孙已长大,可以继位!”
刘三吾是朱元璋早期治国的得力助手,深得朱元璋信任,他的建议点出了大问题。根据当时的法度,“嫡子立嫡,非嫡子立长”,而朱棣并非朱元璋的嫡子,且上面还有两个亲王,按照礼法,非嫡非长的他并不合法继位。而且,如果突破这一点,可能会激怒其他亲王,给大明政权埋下隐患。最终,朱元璋决定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而这个决定背后,可能有文官的私心。
在立太子之后,朱元璋深知朱允炆的经验不足,尽管他温文尔雅、仁慈待人,却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无法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因此,他开始对朱标的旧部,特别是太子亲信蓝玉等人进行清洗。蓝玉与朱标关系密切,是一位得力的将领,朱元璋担心这些人会成为未来的威胁,于是进行血腥整顿。
完成这些后,朱元璋长舒一口气,对朱允炆说:“威胁你帝位的大臣已清除,你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朱允炆并不完全放心,他担心手握重兵的藩王们会成为自己的威胁。朱元璋以为此事已无大碍,藩王们被分散在边疆,理应成为大明的屏障,却未料到朱允炆的忧虑成了现实。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上位后,建文帝确实如文官们预料的那样,进行了一系列宽政、削减宦官权力的改革,这段时间被称为“建文新政”。改革稳定了朝政,但这也为他与藩王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建文帝决心削藩,开始削弱那些手握重兵的亲王。
对于手握大权的朱棣,建文帝并没有选择一个个削弱,而是采取了更加激烈的“团灭”策略。他先后削弱了周王、代王、湘王等五位藩王的权力,将他们贬为庶人。然而,朱棣并非甘心待死,他与谋士们合谋,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清君侧”,即宣称要清除宫中乱臣贼子,保护皇帝。
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进攻南京。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南京城下起了大火,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当朱棣带领大军进入南京时,宫中只剩下朱允炆的皇子和嫔妃。虽然朱棣并没有对建文帝的亲人进行血腥清洗,但他还是将他们软禁起来,削去一切权力。这样的仁慈,在古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朱棣最终以“靖难之役”成功登上了大明皇位,成为永乐帝,开启了属于他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