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周到唐玄宗开元末年,是府兵制迅速走向崩溃的时期。根本原因在于均田制的瓦解。随着土地分配越来越不均,农民能分到的田地不断减少,贫苦农民生活日益艰难,他们逐渐无力承担府兵所要求的“自备武器与粮食”的义务。
原本番上宿卫的卫士,是守护皇帝的近身护卫,被尊称为“侍官”。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地位大幅下降,常常被官吏随意驱使,甚至干起了仆役的活。到后来,京城百姓甚至把“待官”当作侮辱性的骂人话。
高宗时期,由于边境军镇数量增加,仅靠府兵已经不足以守边,于是强行让部分征调来的兵募去充当镇兵。按照制度,戍边的府兵与兵募应三年轮换,但到了开元年间,轮换期被拖长到五六年,甚至有人一去不返。而在边境,这些士兵往往还要忍受将领的虐待与盘剥。
另一方面,富裕人家的子弟,原本因为能得到勋田才愿意服役,但随着勋田制度逐渐兑现不了,他们也不再愿意当府兵或兵募,纷纷找借口逃避兵役。结果,兵役负担几乎完全落在贫苦农民身上。
均田制的瓦解,加速了府兵制的崩溃;而府兵制的崩溃又反过来推动了农民的破产和逃亡。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唐朝统治者陷入兵源枯竭的困境,折冲府已经出现“宿卫无人可补”的严重局面。于是,兵制的彻底改革被迫提上日程。
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采纳兵部尚书张说的建议,开始实行新的募兵办法。招募来的职业军人被称作“长从宿卫”,不久又改名为“弓广(音郭)骑”,分属十二卫,分六番轮流宿卫。他们由官府供给粮饷,并免除其他赋役。
到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对征防军进行改革:在各种徭役人群和客户中,招募愿意长期驻守边疆的人为兵,称作“长征健儿”。他们可以携家属随军,官府还分给田地和房屋,以保障生活。
至此,唐代的征兵制已经彻底转变为募兵制。到了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停止折冲府的相关文书,标志着延续数百年的府兵制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