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八月,在应天府的江南贡院,作为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储正伏案批阅着考生们的答卷。乡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寒门学子实现飞跃的唯一机会,梁储对这份责任十分看重,心无旁骛地为大明选拔出色的人才。
当他翻阅到一份答卷时,忽然拍案而起,惊讶道:“原来书生中还有这样的奇才!这次乡试的解元非他莫属了!”接着,他将这份答卷递给其他考官,他们都纷纷点头称赞。这个让考官们纷纷称奇的考生,正是后来的唐寅,大家熟知的唐伯虎。
返回京城后,梁储作为唐寅的座师,依然记得这位得意门生。一次,梁储和好友程敏政(当时担任礼部右侍郎)聚会,程敏政刚刚被任命为会试的主考官,梁储借着酒兴,不禁提起了即将赴京参加会试的唐寅。
梁储举杯对程敏政说道:“我在应天府主持乡试时,发现唐寅是最为出色的举子,才高八斗,实在非同凡响。希望你能慧眼识珠,给予他特别的奖励。”程敏政笑着回应:“我早就听说过唐寅的才名,江南的奇才,真是值得一见。”
经过梁储的推荐,唐寅和他的好友徐经得以拜访程敏政,程敏政在看过唐寅的文章后,十分欣赏,称赞不已。很快,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会试也顺利结束。
当唐寅等人觉得自己发挥不错,心情放松,大家开始结伴出游。酒后,唐寅口无遮拦地谈起与主考官的关系,甚至暗示自己有望夺得会元之位。坊间流传着唐寅或许能摘得桂冠的消息,酒后的言辞无意中加剧了这些传闻的真实性。
然而,没想到,唐寅的话很快就传到了京城的耳朵里,引发了后续的一场大风波……
02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二十七日,北京紫禁城。
当李东阳和程敏政还在加班阅卷时,一封奏折递到了弘治皇帝朱佑樘的案前。奏折由户科给事中华昶上呈,内容竟是弹劾程敏政收受贿赂,泄露试题给考生徐经和唐寅。
华昶在奏折中写道:“今年的会试,听闻无论是朝堂还是街头,大家都在议论,说翰林学士程敏政竟然操控考场,收受贿赂,泄露试题。士子们还未进入考场,《论语》的题目便已流传出来……江阴的举子徐经,苏州的举子唐寅,居然大胆炫耀自己已得知试题,甚至事先用试题去讨取答案。这样的事,岂能容忍?”
华昶建议,所有程敏政所阅的考卷,都要由其他主考官重新查阅,确保公正。
这一弹劾奏折引起了朱佑樘的注意,毕竟程敏政并非一般人物。他曾是朱佑樘的老师,也曾是太子朱厚照的老师,是两朝的帝师。皇帝自然不能轻视此事。
朱佑樘决定先让李东阳和其他礼部官员再查一遍,但结果并未找到程敏政泄题的确凿证据,而徐经和唐寅也未能在会试中脱颖而出。
看到这些,朱佑樘认为,既然舞弊者并未中选,显然华昶的弹劾并无实质依据。于是,他下令将华昶及两名涉及的举子逮捕,交由锦衣卫严查。
然而,这一行为引起了科道言官的不满,作为同考官的林廷玉率先提出质疑,认为程敏政若真有问题,为什么连他所批的卷子也未能中选?
为此,林廷玉提出,华昶和其他举子应该释放,程敏政则应罢职。许多言官纷纷为华昶鸣不平,强烈要求重新审查此案。最终,朱佑樘决定再次下令由三法司和锦衣卫共同审理此事。
03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北镇抚司诏狱。
三法司并未如锦衣卫一般看皇帝的脸色,他们更看重案件的真相。经过严厉的拷打,徐经终于承认自己与程敏政有金钱交易。于是,闵珪等人向朱佑樘奏请逮捕程敏政。
朱佑樘在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挣扎后,于四月二十二日下令将程敏政逮捕,配合三法司调查。此时,整个朝廷都在等待皇帝的决断。
在审理过程中,华昶曾一度无法辩解,林廷玉为他解围,但这一举动被东厂密探传给了朱佑樘。皇帝大怒,认为自己尊重老师,却遭遇如此反抗。于是,他下令将参与审理的科道官员也一起关入监狱,与程敏政共处一室。
04
经过漫长的审理,程敏政终于在六个月后被判退休,并被迫回乡;而徐经和唐寅也被判去做杂役,彻底与科举无缘。唐寅的名声一落千丈,甚至连妻子也因羞耻而离开他。最终,他成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流浪诗人。
唐寅的命运由此改变。他在风华正茂时失去了科举的机会,最终离世时身无分文,年仅五十四岁。此生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却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放荡不羁的个性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唐寅的故事就像他在《桃花庵歌》中的诗句一样:“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