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冯玉祥西北军系统中的“十三太保”与孙良诚的沉浮
在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中,除了为人熟知的“五虎将”(如张之江、鹿钟麟)外,还有一批勇将——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冯治安、刘汝明、梁冠英、程希贤等人,合称“十三太保”。其中孙良诚曾因长期坚持跟随冯玉祥反对蒋介石、并参与抗日而名声在外。
但历史并不总是黑白分明。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时,孙良诚经不起伪政权高官与丰厚俸禄的诱惑,以“中央军压迫”为借口,走上了所谓“曲线救国”的道路,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冯玉祥的心。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收拾战后局势,便任命孙良诚为“先遣军司令”,委以看守苏北要地的重任,表面上等“中央军”到位再处理。孙良诚借机与蒋方结好,一度登上权力之舟。但蒋介石对他并不放心:在顾祝同率兵进驻华东后,情报显示孙可能与新四军有联系,于是下令调查。负责此项调查的国民党军统少将周镐,巧合地是中共地下党员,且与孙良诚素有交情。周镐抓住机会,告诉孙良诚:真正的出路是投向共产党。
当时孙良诚因只被授予暂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心情不满,认为自己的军衔被“降了三级”。在看到蒋介石的手令后,他既害怕又愤恨,遂表示愿意带兵起义,但提出要先得到中共的经费,以便安置自己高级军官家属。周镐两次传达中共的资助承诺,并请其静候起义时机,借此掩护孙逃过了蒋方的短期追查。
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中共内部出现叛徒,周镐一度被捕,虽后获释放,但整个策反进程因此拖延。直到1948年10月,周镐再赴宿迁想正式接洽时,孙良诚已升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107军军长。蒋介石并非忘恩负义:当淮海战役逼近,他希望借用孙良诚与冯治安、刘汝明等旧部的私交,稳住局面、显示对西北军将领并无偏见,于是反而提拔了孙。
然而,升官扩编、发饷支粮之后的孙良诚开始摇摆不定。一方面他与周镐重续起义联系;另一方面他也被高官厚禄迷惑,迟迟不肯果断行动。周镐对此极为失望,直斥他是被“吃饼”的小孩。
局势在1948年11月急转。参谋总长顾祝同在徐州召开的高级战会议,把冯治安、刘汝明、孙良诚等人排除在核心部署之外。11月7日夜,西北军旧部在冯治安行馆议论未来,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主张率部起义。虽有人犹豫,但张克侠与何基沣先行起义,率两万三千兵力放开徐州东北防线,打开了徐州城的缺口。这场起义与此前梁冠英、吴化文等人的倒戈一样,都在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造成沉重打击。
蒋介石既惊且惧,开始对冯、刘等实施监控与笼络。对孙良诚则又是恩又是威,让他陷入更大的摇摆。直到11月12日,孙部在睢宁被解放军包围,其副手王清翰(中共地下党员)与周镐联手,于部队内部完成起义的准备,孙良诚这才下定决心,与王清翰联合发表《告国民党官兵书》,宣布率部投诚。此举又使徐州东南防线出现大漏洞,直接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程。
投诚后,孙良诚受到待遇——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待起义将领一般重视安置与整训,毛泽东的广播稿中也以他为榜样,敦促其他将领放下武器。但孙良诚心有不甘,觉得自己临阵缴械“吃了亏”,未被当作起义将领那样优待。他趁机以养病为由离开整训部队,内心又萌生回到蒋营讨位谋官的念头。
随着淮海战役推展,解放军加紧策反刘汝明。许多昔日西北军将领写信劝其起义,但他多次拒绝。周镐促成孙良诚与刘汝明通信后,刘汝明态度有所软化,甚至让儿子刘铁钧接应孙过河面谈。孙良诚在周镐、王清翰陪同下渡河,抵达刘汝明部队,然而刘峙(国民党将领)见到周、王后当即将两人拘禁,只允许孙单独会见刘汝明,随后孙被安排去上海。
战局迅速变化: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控制快速崩溃,孙良诚被国民党任命为国防部上将参议,实际上是一个空名头衔;而为革命立功的周镐、王清翰等却被扣押并最终被处死。孙良诚错误估计了形势,试图借高位保身,却发现蒋介石退位、政权更迭后无人再重用他。解放军渡江后,刘汝明逃往厦门、金门、台湾,冯治安也被蒋方带到台湾,孙良诚则无力同行。
孤立无援的孙良诚在上海隐姓埋名,企图寻找外逃机会。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周镐之妻吴雪亚为查明丈夫下落,追踪到了孙良诚的住址并向当局举报。公安上门抓捕后,孙良诚被捕入狱。
最终,1951年,孙良诚在山东战犯管理所病逝,终年58岁。历史对他的评价多为严厉:有人说他识时务不足、不守信义、不讲忠诚,因此结局可谓自负其果。无论如何,孙良诚的一生,既有早年的忠勇与抗争,也有中后期的摇摆与自我选择,成为那段动荡岁月里复杂人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