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因素众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然而,当失败来临时,谁来承担责任也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韦杰来说,他无疑是最委屈的志愿军军长。尽管他手下的兵力不足,他却不得不在战斗失利后承担起指挥的责任。那份苦楚,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朝鲜战场上,炮火连天,枪声不断,士兵们的怒吼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180师的士兵们却像是被遗忘的存在,沉默地待在一旁。
这就是预备役部队的命运吧。冲锋陷阵的任务是给前线的战士们准备的,而这些预备兵,只能等到前方的战友倒下后才能补上。然而,像备选运动员一样,如果主力队员没有受伤,他们就永远没有机会上场,永远也没有表现的机会。
对这些背井离乡的战士们来说,每一刻都像是在与死神对抗。尽管他们不怕死,但至少他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军队的荣誉,展现自己的风采。
可惜,180师一直以来都是“替补”。眼看着前线传来喊杀声,刘铁柱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朝着远方抱怨道:“唉,整天就看别人打,这也太馋人了!能给我们点机会不?”
这时,郑其贵恰好从旁经过,听到了刘铁柱的抱怨。他心里一动,默默想着:“原来不仅是我,大家都渴望能有机会一展身手。”
于是,郑其贵回到指挥部,坐在桌前,陷入沉思。逐渐,他脑中有了一个决定:如果可能,180师的全体士兵更愿意上前线,而不是待在后方看着别人战斗。
不久后,郑其贵亲笔在“请战书”上写下了决心:“我代表180师全体官兵向韦军长请战,请将下次第一梯队的攻击任务交给我们,一定会全力完成任务,如有失败,军法从事。”
这封写满决心的请战书,很快送到了60军军长韦杰的桌前。看到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签名和鲜红的印章,韦杰忍不住笑了:“老郑急了啊,做预备队的滋味不好受。既然他们有决心,那就让他们上吧。”
180师终于得到了指派,他们迎来了第一场严酷的战斗。然而,战场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残酷,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士倒下,敌人的炮火如同暴风骤雨般持续不断。180师一度陷入困境,郑其贵不得不加紧思考对策。
然而,如果选择撤退,虽然能保存兵力,但根据军部的命令,撤退并不被允许。郑其贵毫不犹豫地坚定回应:“军部的命令必须执行,虽然我们处境艰难,但上级肯定了解我们的情况,很快会下达撤退命令。”
如郑其贵所说,军部确实看到了180师的困境。韦杰虽然坐在那里沉默不语,但心里却如同翻江倒海。60军参谋长邓仕俊焦急地说道:“军长,如果再不撤退,可能就真的无法撤回了。”
韦杰叹了口气,沉声回应:“我知道他们有多苦,可现在的情况,想要增援也太困难了。”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邓仕俊急忙接过,听到电话另一端传来报告:“12军有5000名伤员,15军有2000名,60军也有1000多名伤员未转移。军部决定暂缓撤退,等待伤员转移后再行撤退。”
电报内容让韦杰心里一沉,军部的决定意味着180师的撤退计划被再次延迟。邓仕俊无奈地低下头:“这么多伤员,难以转移,估计撤退会被延误。”
在这紧张的时刻,邓仕俊也明白,180师依然无法撤退,韦杰沉声宣布:“军党委决定,180师继续留守汉江南岸,执行掩护任务。”
“坚持3-5天。”这道简短的命令像一道沉重的雷霆,压在了所有人心头。郑其贵和他的战士们,依然只能在前线坚持。
尽管郑其贵知道这将是一场苦战,但他依然强压心中的不满,命令部队继续执行任务。然而,随着战斗的进一步升级,情况变得越来越危险。通讯突然中断,180师与军部的联系完全断开。
韦杰和邓仕俊焦急万分,韦杰下令:“继续呼叫,不要停!”
终于,经过无数努力,军部与180师再次建立了联系。郑其贵通过一个被美军损坏后重新拼接的电台,成功与军部通话。
“军长,是我。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可以使用的电台,所有通讯都靠这台破旧的设备。”
韦杰听后,心里一阵痛惜,但他并未因此放松:“你一定要小心,确保安全,保持联系。”
然而,战斗的结局依旧无情。180师的困境不断加剧,终于在彭德怀的怒火中,韦杰被撤职,郑其贵和段龙章也遭到军法惩处。
在这场战役的教训总结会上,彭德怀直指韦杰:“你这个军长怎么当的?在后撤过程中没有积极救援,造成了千人未能成功突围!”
这种责难让韦杰深感委屈,但无论如何,这一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伤痛。而对于郑其贵而言,这段历史无疑成为他一生的负担。
事后,郑其贵的警卫员王顺秀回忆起这场战斗时,坚定地表示:“五次战役中,180师被围,主要责任不在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