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首先显得急躁。在中国并未作出过多表态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在本月底于韩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与中方会面,重点讨论大豆问题。他还透露,预计明年将访问中国。
10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大豆种植者正遭受损失,因为中国为了争取谈判优势,停止购买美国大豆。我将在四周后与中方会面,大豆问题将是主要议题。”
秋天是美国大豆的主要销售季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也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去年,中国进口的大豆中约20%来自美国,总金额超过120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然而,今年秋天中国没有购买美国大豆,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美国大豆协会警告称,中国对美国大豆征收的20%报复性关税,导致中国买家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美国农民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美国的农业机械和化肥大量依赖进口,白宫的关税政策导致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使得美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农产品价格也出现暴跌。可以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美国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特朗普政府计划对农民进行补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及其团队正在考虑用关税收入向农民提供100亿至140亿美元的补助。但这一救助计划需要国会批准,预计最早要到2026年初才会发放。并且,农业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农民更希望能够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10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预计与中国的会谈将在贸易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但他也坦言,政府关门使得农民补助计划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从中国的举措来看,并非刻意针对美国大豆。例如,今年3月,中国海关暂停了几家美国大豆供应商的进口资质,原因是进口的大豆中发现了麦角和种衣剂残留,出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和粮食安全的考虑。
美国农民在去年大选中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但如今关税战使得他们遭受损失,这引发了共和党对明年中期选举的担忧。
在舆论和经济压力下,特朗普政府频频释放与中国谈判的信号,但又试图保持强硬姿态。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愿意谈判的大门敞开,若要对抗,也奉陪到底。
美国若想解决问题,应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采纳国际和国内的理性声音,取消对中国的单边关税措施,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而不是通过施压等手段迫使对方让步。否则,美国农民的困境将持续,美国经济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特朗普提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与中方会面,讨论大豆问题,实际上是希望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但中方不会轻易让步,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的急躁说明中方的反制措施取得了效果。未来的谈判中,中方必定会坚持原则,只有美国拿出真正诚意,双方才有可能坐下来讨论,若继续施压,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