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将领石觉回忆起蒋军抢占东北的往事时,他提到,第一年派去的七个军中,有五个军长与杜聿明关系不和,反对他的指挥。许多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将领,在回忆录中常常推卸责任,试图为自己辩解。例如刘峙,这位有“长腿将军”之称的将领,在回忆中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算无遗策、临危不乱”的大将,表示失败与他毫无关系。石觉与杜聿明在东北交恶,回忆往事时,彼此吹捧自己,贬低对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杜聿明与其他国民党将领的复杂关系。
杜聿明在1947年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七个军,包括新一军、新六军、13军、52军、71军、60军和93军。最初,13军与52军是由杜聿明亲自指挥的,而其他部队尚在路上。13军在汤恩伯的指挥下,是国民党四个方面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春,汤恩伯指挥的13军为第三方面军的核心部队,负责进攻山海关。然而,在进攻中,13军的指挥官石觉在遭遇我军顽强抵抗后,向杜聿明建议等后续部队再来增援再行进攻。杜聿明对此非常愤怒,斥责石觉,并亲自组织进攻。
在之后的战斗中,石觉与杜聿明的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在1946年2月,石觉指挥的13军在秀水河子的战斗中被我军包围,遭遇惨重损失。石觉将责任推给杜聿明,而杜聿明则反过来指责石觉的指挥失误。1947年,13军再次在四保临江战役中被我军包围,石觉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13军元气大伤。石觉随后转防热河,并公开消极避战,直到最后逃离东北。
石觉在回忆中大力贬低杜聿明,说杜只是在一些小战役中取得过胜利,缺乏大规模战斗的经验。然而,事实显示,杜聿明的军事指挥并非没有能力,只是当时的军队内部矛盾和派系斗争使得指挥工作异常困难。
另一方面,蒋介石派往东北的部队之间的矛盾也非常严重。例如,滇军与杜聿明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1945年,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带领滇军主力正在越南受降时,杜聿明带兵包围五华山,迫使云南省长龙云交出军政权力。卢汉为了避免与杜聿明发生冲突,最终选择去云南接替龙云,而滇军的情绪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在1946年5月的鞍海战役中,滇军60军的潘朔端起义,杜聿明让孙立人去救援,但由于孙立人指令的迟缓,潘朔端最终起义,滇军将领对杜聿明的指挥产生了很大的不满。
此外,杜聿明与孙立人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孙立人在东北的指挥中经常与杜聿明发生冲突,认为杜过于谨慎,而未能采取果断行动。杜聿明虽然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但在指挥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与其他部队的协调上屡屡受到阻碍。
至于陈明仁,他是黄埔一期的老兵,但在东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他在东北的表现也有争议,但总体来说,他与杜聿明的关系比其他将领要好。在杜聿明的指挥下,陈明仁依然按命令执行任务,尽管71军的其他官员对杜有所不满。
总的来说,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除了外部的战斗压力,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将领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杜聿明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虽然面对许多困难,但他依然尽力协调各方,维护军队的基本战斗力。然而,内耗严重的蒋军最终难以扭转败局,国民党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
上一篇:李方:怛罗斯之战与唐朝西域政策
下一篇:上海历史博物馆巡礼之三:郑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