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秋,蒋军的关麟征独立旅扩编为第25师,辖下有两个旅。巧合的是,关麟征与这两个旅的旅长杜聿明和张耀明,除了都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外,还都是陕西人。关麟征来自陕西户县(今鄠邑区),杜聿明来自陕西米脂,张耀明则是陕西临潼人。
按理说,老乡见老乡,应该互相帮助才对。确实,关麟征和张耀明关系非常好,张耀明长期是关麟征手下的重要人物。然而,关麟征对另一个老乡杜聿明的态度却不如对张耀明那样亲近。虽然他们同是陕西人,但关麟征对杜聿明往往冷眼相待,导致杜聿明在关麟征手下始终感到不自在,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25师成立后不久,与第2师、第83师一同被编入十七军,三个师长关麟征、黄杰、刘戡都属于黄埔一期。关麟征极力推荐张耀明担任副师长,但十七军军长徐庭瑶却更青睐杜聿明。于是,杜聿明被提拔为副师长,而关麟征对此并不情愿。
关麟征严格治军,但对细节问题并不重视,而杜聿明则注重每个细节,善于训练。两人因训练方法产生了分歧,关麟征一气之下命令各部队执行他的指令,完全排除杜聿明的意见。这使得杜聿明在25师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
1933年3月,热河沦陷后,日军未停止侵略,长城抗战爆发。十七军奉命赶赴长城战场,25师迅速与第2师、第83师一起赶到古北口前线。3月9日,25师抵达古北口二线阵地,然而不久,一线阵地的东北军被日军击败。为了夺回阵地,关麟征亲自带队向日军发起冲锋,战斗非常激烈。关麟征被榴弹炸伤五处,身上满是血迹,他身边的大部分卫兵也在战斗中阵亡。但关麟征带伤指挥部队成功夺回了高地,扭转了战局。由于伤势严重,后续的战斗由杜聿明接手指挥。
3月12日,25师伤亡惨重,难以支撑。此时,黄杰的第二师及时赶到,接手了阵地。长城抗战结束后,共有48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其中包括关麟征、黄杰、刘戡等十七军的师长。然而,虽然25师由杜聿明接管战斗,但杜聿明并未获得勋章,反而是关麟征的亲信,25师75旅的张耀明获得了勋章,令人颇感意外。
战后,杜聿明不愿继续留在25师,他通过徐庭瑶的关系,进入了南京中央军校的高等教育班进修。1936年春,杜聿明从高等教育班毕业后,不想回到25师,借助徐庭瑶的支持,他被推荐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直到1936年10月5日,杜聿明才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一时期,杜聿明在蒋军中算是一个不太得志的黄埔将领,后来的发展全得益于徐庭瑶的提携。
在长城抗战期间,黄杰的第二师第4旅旅长郑洞国表现出色。第二师接管了25师的阵地后,郑洞国坚守南天门一线,与日军激战多日。83师是十七军三个师中装备最好的一个,人数也最多,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伤亡惨重。最后,郑洞国带领部队顽强反攻,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长城抗战时,杜聿明是副师长,郑洞国是旅长,然而战后郑洞国的仕途进展较杜聿明更顺利。1936年,郑洞国在黄杰的推荐下升任第二师师长,而杜聿明则依然待在交辎学校。
1937年,关麟征升任第52军军长,辖下有第2师(师长郑洞国)和第25师(师长张耀明)。关麟征担任军长后,郑洞国的境遇与当初杜聿明在25师时相似。关麟征一直对张耀明宠爱有加,而郑洞国则相对受到冷遇。52军在徐州会战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台儿庄会战中,52军反击得力,关麟征因此被誉为“关铁拳”。
台儿庄大捷后不久,关麟征升任第32军团长,52军军长一职空缺。关麟征极力推荐张耀明接任军长,并且只推荐郑洞国为副军长。郑洞国对此心生不满,认为自己有更好的资历和表现,于是请假离开部队,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
郑洞国后来在汤恩伯的支持下,成为第98军的军长。在此期间,杜聿明邀请郑洞国加入第五军,担任荣誉一师的师长。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搭档,私交深厚。杜聿明日后成为东北的保安司令时,郑洞国则是副长官,二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从杜聿明和郑洞国主动远离关麟征的情况来看,关麟征显然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上司。然而,关麟征并非全然冷酷无情。1937年8月,日军进攻保定时,关麟征被任命为前线指挥,指挥52军及赵寿山的第17师。赵寿山回忆说,关麟征对他一直非常亲切,称呼他为“寿兄”,并且没有向上级汇报赵寿山与八路军的接触。关麟征的这一行为显示了他的一面宽容和理解。
1949年,关麟征辞去军校校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职务,定居香港。虽然蒋介石曾邀他去台湾,但关麟征因与陈诚的矛盾,拒绝了前往台湾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