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许世友、钟伟等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屡屡歼敌,1955年授衔时,许世友被授予上将,钟伟则只有少将。然而,徐海东在抗日战争中只参加了大约一半,解放战争几乎没有参与,1955年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答案在于徐海东做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
徐海东,湖北大悟县人,生于1900年,可以说是“世纪宝宝”。他家境贫寒,但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渴望追求先进的思想,为百姓的幸福而奋斗。年轻时的徐海东就是如此充满理想与热情。
1925年,徐海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晚于陈赓大将三年。像许多将领一样,徐海东也参与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但他很快意识到,国民党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场所。
1927年末,徐海东参与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从此,他与徐向前、许世友、王树声等人结为亲密战友。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遭到敌军疯狂围剿,开始西征,往川陕转移。徐海东当时是红二十七师长,留守苏区。没过多久,红二十七师升级为红二十七军,徐海东担任红79师师长。1933年2月,红二十七军解散,徐海东成为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逐步得到上级的认可。
红二十五军开始在鄂豫皖一带展开机动,并经历了重组,徐海东曾担任红二十八军军长,但很快该军被并入红二十五军,徐海东继续担任副军长。1934年,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边打边迁,寻找合适的革命根据地。
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不断面临困境,但他们一直坚持着,一次次克服困难。当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会师时,红二十五军已经行进到西安附近。得知红一、红四会师后,红二十五军向西推进,积极与敌人对抗,力求牵制敌军。
在西进甘肃时,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徐海东兼任政委,并最终成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长,程子华担任政委。此时的红二十五军并未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而是坚决选择北上,支持中央红军,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正式会师。中央决定将这两支军队合并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成为军团长,带领大家在陕甘宁一带发展。
红十五军团始终没有向南走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站队问题。在红一和红四会师后迅速分开,一个北上,一个南下,而红十五军团选择支持中央,表明了他们对中央领导的忠诚。毛主席等人对此十分感动,视徐海东为革命的忠臣。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缺粮短钱,毛主席向徐海东写了一封借条,请求借款2500块钱。徐海东得知后,立即指示供给部门拿出5000块钱,表示“送交”而非借款,并亲手写信表示,红十五军团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这种慷慨解囊的举动,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支持,也让毛主席十分感动。
徐海东的行为深得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曾多次提到,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先后担任115师344旅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调入新四军,担任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由于长期征战,他体力透支,病倒在床。1939年,他进入休养期。毛主席得知他病情后,特地发电报慰问,电文的最后写道:“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虽然徐海东因健康问题错过了大部分抗日战争和整个解放战争,但在1955年的授衔时,他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位列第二,仅次于粟裕。对此,徐海东自己也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写信给周恩来表示疑虑。周恩来则答复他:“授你大将衔,不高,也不低,恰当!”
徐海东被授予大将,最主要的原因并非他的战斗表现,而是他在革命最关键的时刻坚定站队,支持中央红军,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慷慨支持中央军队。他的忠诚与无私,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军事考量。
正如历史所证明的,真正的革命英雄,不仅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更在于关键时刻的政治觉悟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