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维为教授在《中国震撼2023》节目中,面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对外援助大多集中在基础建设上,而西方国家除了建造外,还进行传教活动?”他微笑着回答:“我曾与一位非洲学者交流,他曾问过我,为什么中国不像西方一样,在非洲建设教堂,推广西方的理念。”
回忆起这段对话,张教授提到那位学者的困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对此,张教授引用了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话:“因为中国文化讲求求同存异,强调包容。”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中国文化的深刻体现。毕竟,在中国,儒家、道家、佛教和谐共存,这对于习惯了一神教的西方世界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奇迹。
西方在非洲的“历史作用”
2023年7月,尼日尔爆发军事政变。在电视前的全球观众中,一名军官愤怒地质问:“我们有丰富的资源,但为何生活得像奴隶?”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非洲长期以来的困境,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历史。
早在15世纪,葡萄牙人就开始探索非洲。到了中期,得到了亨利王子的资助,欧洲殖民者正式踏入非洲。葡萄牙探险家和其他欧洲探险家们,将非洲的财富传回欧洲,殖民和掠夺开始了。为了争夺奴隶、矿产和市场,欧洲列强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他们的贪婪和暴力。
随着历史的推移,法国、英国等欧洲大国成为了非洲的主要殖民者,他们通过掠夺积累了原始资本,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而进入21世纪后,法国仍通过经济掠夺、武力威胁等方式,从西非国家源源不断地抽取财富。有数据显示,法国每年从非洲提取超过8000亿美元的财富,而法国的总人口只有6800万,意味着每个法国人都从非洲获取了超过1.2万美元的财富,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水平。
然而,单纯的经济掠夺并不足以让西方殖民者长期稳固其统治。为了防止当地人民反抗,西方还采用了另一种手段——传教。通过宗教的方式,西方试图摧毁非洲的传统信仰,将他们的思想与文化加以替换。
宗教——西方对非洲的“精神操控”
非洲有句老话形容传教士:“他们带来了圣经,却带走了黄金。”与现在网上常见的对西方传教士“高尚”的赞美不同,历史上的西方传教士,实际上是与殖民者并肩作战的“帮手”。西方列强的征服进程往往是“剑与十字架”一起并行的——军事征服与精神征服同时展开。
正如鲁迅所言:“倘若从作奴隶的生活里,还能品味出乐趣,那可真是万劫不复了!”西方列强通过传播天主教,试图让非洲人民将他们的痛苦归咎于“上帝的安排”,而非西方殖民者的压迫。殖民者希望奴隶们把希望寄托在死后的天堂,而不是在世上反抗暴政。
一名非洲奴隶,经过一天至少14小时的艰辛劳作后,回到教堂,用微薄的收入购买“赎罪券”。传教士会告诉他们:“主已经宽恕了你的罪,你的贫穷不需要改变,因为富人进天堂如同骆驼穿过针眼。你虽受苦,但死后会得到救赎,只要继续忍耐,阿门!”这种思想麻痹了非洲奴隶的反抗精神,使他们继续为殖民者贡献血肉。
然而,传教士并不仅仅是对奴隶进行精神上的“麻醉”。他们还充当了殖民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缓冲区。例如,在比利时殖民刚果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为了榨取橡胶资源,不惜切断不达标奴工的手脚。而教会的一部分传教士则以教会的名义,帮助这些受苦的奴工,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殖民者的统治。
当然,也有不少传教士表现出极高的慈悲精神,比如在中国抗战期间,白求恩医生就曾为中国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大多数传教士的行为,仍然是为殖民制度提供合法性,让西方国家能够“竭泽而渔”,在物质与精神上双重掠夺非洲人民。
中国援非,逆转局势
在长期的殖民掠夺后,非洲的困境似乎没有尽头。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非洲终于看到了曙光。中国的援助并没有附加政治条件,而是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援助和合作,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
与西方通过NGO组织和传教活动掠夺经济利益不同,中国的援助更加注重实际需求。中国在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使得非洲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而在中国企业的参与下,当地也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例如,在坦桑尼亚,中方企业为当地保姆提供了相对较高的薪资,极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西方国家将非洲视为“资源池”不同,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发展。中国不强求非洲接受其文化,而是尊重各国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总结
西方国家与非洲的关系,始终是“主仆”关系,殖民者从未真正尊重非洲的独立与发展。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提供了真诚的援助,帮助非洲走向独立与繁荣。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人民的命运终于开始发生变化,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