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北洋军已成为中国唯一的强大军事力量,对满清贵族的统治形成了极大威胁。八旗贵族们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派出人才,试图夺回兵权,其中载沣更是推出了几位“重量级”人物,但无一能够成功挑战袁世凯的地位。
首先,载沣推出的荫昌似乎是一位有潜力的候选人。荫昌曾在甲午战争期间与袁世凯竞争,且在满清推动新军改革时,他也参与了旗人新军的训练。荫昌能得到重用,或许与他的一些夸张说法有关。他曾声称在德国军校时结识了威廉二世,然而,查阅历史资料发现,这段故事不太成立。威廉二世的求学时间与荫昌的留学时间并不重叠,且威廉二世并未在军校学习,而是攻读法律。尽管如此,荫昌因其吹嘘的外交经历和一技之长,还是得到了八旗贵族的青睐。
荫昌在当时的满清政府中并非一无是处,他还曾担任副都统,协助袁世凯扩军,并帮助组建了北洋军的第五镇。后来,他还负责与德国的外交事务,深得载沣的信任。甚至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便任命荫昌带兵前往武汉镇压起义。然而,荫昌在前线的表现却极为平庸,近十天内他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最终载沣不得不将任务交给了冯国璋。
接着,载沣又提拔了良弼,另一位被寄予厚望的人物。良弼和荫昌不同,他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留日军校毕业生,且在日本期间成绩合格。然而,良弼的实际能力并未给载沣带来太大帮助。回国后,良弼将自己的同学们,许多曾参加过自强军起义的革命党人,任命为北洋军的高级指挥官。正是这些留日同学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成为了推翻满清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良弼的朋友吴禄贞,他甚至提出了计划,如果不被刺杀,满清可能无法顺利退位。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新军的许多镇区都倒向了革命方,而满清政府的军队却始终未能有效应对。尽管满清在垂死之际试图平衡袁世凯的权力,甚至任命汉军出身的凤山控制北洋军的部分镇区,然而,凤山在控制北洋军上的失败使得局势更加恶化。最终,满清未能保住兵权,且在面对革命党和内部腐败的双重压力下,走向了灭亡。
总的来说,清朝在面临巨大内外压力时,虽然极力尝试恢复军权,但无论是荫昌还是良弼,尽管具有一定的背景和支持,却未能成功管理和领导军队,这也是满清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