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中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人物。
蒋介石并不是靠“暴富”起家的,而是通过一步步努力,从一个普通人走到权力的巅峰。最初,蒋介石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因保护孙中山而受到了赏识,逐渐步入了历史的舞台。在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辛勤付出的同时,蒋介石在军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他先后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特级上将、国民党总裁和大总统。
毫无疑问,孙中山是蒋介石的贵人,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孙中山的提携。但蒋介石并未坚持孙中山的理想,反而走上了一条与民众背道而驰的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在孙中山就职时,他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由民而治者也。”然而,蒋介石却让孙中山感到失望。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牢牢掌控了国民党长达半个世纪。他的独裁政治手段和专制统治一度遭到社会的广泛批评。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当领导者背离民心,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覆灭。蒋介石也未能例外。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一步步败退,最终逃亡台湾。对于这场失败,蒋介石在晚年曾多次反思,但他始终未能正视失去民心的事实,而是将失败归咎于他人的阻碍。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痛斥三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他们的捣乱,他不会败退台湾。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
首先是马歇尔,美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第五十任美国国务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45年,马歇尔退役后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派往中国,担任调解国共争端的特使。当时,杜鲁门希望通过国共联合执政实现中国的和平稳定,避免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扩张。然而,马歇尔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深,尤其是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内心毫无察觉。马歇尔频繁干涉蒋介石的军事计划,并提出了重组临时政府的方案,蒋介石当然无法接受。
在1946年四平街会战之后,蒋介石占据了主动,但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停战,最终迫使蒋介石下达了停战指令。然而,蒋介石在停战后又发动全面战争,马歇尔对此感到愤怒,于是向杜鲁门建议停止对蒋介石的军火援助。这一决定让蒋介石陷入困境,而与此同时,中共借助苏联提供的武器日益壮大。最终,马歇尔的调停行动未能实现和平。
蒋介石对此心怀怨恨,认为马歇尔偏袒中共,直到晚年依然无法释怀。
其次是斯大林,二战时期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蒋介石的眼中,斯大林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政治骗子。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努力讨好斯大林,试图获得苏联的支持。然而,斯大林不仅策划外蒙古独立,还要求蒋介石割让重要的领土和资源。蒋介石为了争取苏联支持,勉强同意了这些要求,但没想到斯大林最终转身支持中共。这让蒋介石大为愤怒,认为斯大林的背叛是自己失败的根源。
最后是李宗仁,蒋介石的同胞兄弟,国民党“桂系”的首领。李宗仁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国民党重要的军事人物。然而,抗战胜利后,李宗仁与蒋介石发生了严重的权力斗争。李宗仁屡次与蒋介石争权,使得蒋介石在政权管理上受到很大制约。随着战局的逆转,李宗仁更是通过施压迫使蒋介石下野,自己成为了代总统。蒋介石对李宗仁深感失望,认为如果不是他暗中使坏,自己就不会被迫下野,更不会最终败退台湾。
在蒋介石晚年,他对马歇尔、斯大林和李宗仁深感怨恨,认为他们是自己失败的根源。但事实上,导致蒋介石失败的并非这些外部因素,而是国民党自身的腐败和民众的失望。无论这三个人是否在背后设障,蒋介石最终的结局也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