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明朝初期的故事,围绕着朱元璋和他的谏官周衡的关系展开。周衡曾经敢于直言劝谏,结果却因为一件小事丧命,展示了朱元璋独裁的暴虐与记仇的性格。
周衡,原本是元末明初的一个不起眼的官员,担任的是“右正言”这一官职,这个职务类似于今天的谏官,职责就是劝谏皇帝,提醒他避免错误。古代的言官地位非常危险,他们的职责是直言进谏,若是皇帝高兴,可能会因劝谏有功而获得奖励;若是得罪了皇帝,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周衡出生贫寒,正因为朱元璋经历过贫困和元朝灭亡的痛苦,他成为了皇帝后特别关注百姓的疾苦,实行了一些减税政策,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大幅减免了税负,这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一些好转。朱元璋还承诺,不会随便更改这些政策。然而,正当他准备出征北元时,发现军粮不足,粮食问题成了他出征的障碍。
为了弥补粮食不足,朱元璋决定取消减税政策,恢复征税。这个决定让许多大臣心生不满,但没人敢直接提出异议。就在这时,周衡站了出来,直言不讳地劝阻朱元璋,认为恢复税收会失信于百姓,违背他之前的承诺。
朱元璋听后虽然心里不悦,但为了避免当场争执,他假装同意了周衡的建议。周衡激动地感谢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功劝谏,应该得到奖励。但事后,许多大臣都认为周衡会因此遭到报复。果然,几个月后,朱元璋开始对周衡动手。
当时正值清明节,周衡向朱元璋请了七天假,希望回家祭祖。虽然朱元璋批给了他假期,但少了一天,周衡对此没有争执,认为无关紧要。然而,由于清明节期间天气突变,周衡因为大雨迟到了一天,最终他在第八天才回到京城。
这一天的差距成了朱元璋找到周衡的“把柄”。朱元璋把周衡召到宫中,询问迟到的原因,并指出他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朱元璋记得周衡曾劝他说要讲诚信,但周衡却因为迟到而“失信”。朱元璋因此决定要惩罚周衡,以“欺君罪”将其处死。周衡最后被迅速处决,送上了黄泉路。
这一事件让当时的许多大臣都感到震惊。尽管大臣们平时也会面临种种危机,但像周衡这样因小事遭受如此严厉的惩罚,仍然让人感到极为恐怖。朱元璋的记仇和暴虐,使得在他治下的官员们常常面临不期而至的死亡威胁。可以说,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做官就像是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暴政和对失信的极度敏感,使得许多官员的日子充满了恐惧。在他手下做官,若能活到退休,那真的是难得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