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因功高盖主,最后丧命的例子。君主是否能容人,是决定这些命运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臣子的政治智慧也至关重要。王翦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功高盖主”的局面中,依靠自己的智慧,最终善终。
王翦的功绩几乎与秦国的统一密不可分。若没有王翦,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可能不会如此顺利。他参与了秦国征伐山东六国中的五国,几乎每一场战斗都亲自上阵,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攻占赵国的九座城池时,王翦展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使秦始皇对他充满信任。
记得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借口要救援燕国,向赵国发动了进攻,这场战斗被视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开端。这一战至关重要,若秦国失败,不仅会影响士气,还可能让其他国家有机会反击,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在这关键时刻,秦始皇果断将主攻任务交给王翦,而王翦也没让他失望,快速成功攻占了赵国的重要城池,赢得了大胜。
为了奖励王翦的功劳,秦始皇封他为大将军,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翦的地位逐渐提高,不仅参与军事事务,还被问及朝政大事。虽然王翦是名将,但他并非单纯的武力型人物,他在朝堂上也展现出自己的政治智慧。
王翦的成功,除了靠战功,还在于他懂得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每当秦始皇向他询问朝政时,王翦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顺着皇帝的意思,避免正面冲突。虽然一些正直的人可能会认为他这种做法像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但王翦深知,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继续得到秦始皇的信任,而不会因直言而惹怒皇帝,导致灾难。
尤其是在攻打楚国之后,王翦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及。他像白起那样,也曾达到过极高的权力,但王翦却凭借谨慎小心,成功避免了白起的命运。每次获得秦始皇的奖赏时,王翦都会表现出谦虚的态度,主动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想要退隐。然而,秦始皇并未同意,反而表示:“你留下,朕怎么敢杀你!”这一句话虽然没有明确承诺,但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深意,王翦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尽管秦始皇给出了保证,但王翦依然保持谨慎,他深知与帝王同行如履薄冰。王翦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君主面前保持合适的分寸。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具备高超政治智慧的“政治家”。
然而,历史上并非所有将领都能像王翦一样成功。在封建社会,君主掌握着生死大权,许多英雄将领也因失去君主的信任而走向悲剧。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最终因为功高盖主被刘邦所杀。
历史上许多悲剧的将领,如周亚夫、岳飞等,都是因为与君主之间的离心离德而惨遭不幸。王翦能最终善终,离不开秦始皇的宽容与信任。如果他遇到像宋高宗那样的皇帝,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尽管秦始皇有时会显得刚愎自用、多疑猜忌,但他确实拥有容纳人才的胸怀,能够为王翦这样的将领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秦始皇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他欢迎所有有能力的人来为自己效力,并且不计较他们过去的身份。对于像王翦这样的能臣,秦始皇不仅放心授予指挥权,还不担心背后有任何监视行为。这种宽容的态度,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王翦与秦始皇的合作,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王翦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有远见、有包容心的帝王;而秦始皇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帮助他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