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在三国演义中一度被过度吹捧为“宇宙无敌”,但细看三国历史资料,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神奇。郭嘉不过是曹操手下的“作战参谋”,在曹操阵营里担任的不过是“军谋祭酒”的职位,类似的职位至少有六个,并且他的地位远不如荀彧、荀攸等人,也比不上贾诩和程昱。
尽管如此,郭嘉在曹操的阵营中还是有一定的贡献。他在曹操手下待了十一年,虽然没有获得升迁,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曹操对有功之人从不吝啬。郭嘉去世后,曹操感到有些愧疚,特意给荀彧写信,要求为郭嘉增加八百户的食邑,凑够一千户。这一点也反映出郭嘉的地位远低于荀彧——曹操和荀彧是上下级关系,更是知心朋友。
不仅如此,曹操在重大决策时,往往会首先征求荀彧的意见。比如官渡之战前,孔融曾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正是荀彧通过一番分析,用“四胜论”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郭嘉则将荀彧的“四胜论”扩展为“十胜论”,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其实不过是对荀彧论述的延伸,而不是原创。
郭嘉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预测了孙策的死因,分析认为孙策虽然势力强大,但因为过于轻率且缺乏防备,最终会死于刺客之手。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的能力尽管被某些人高估,但他要是投靠刘备或孙权,或许能担任像法正、庞统那样的重任。在曹操麾下,郭嘉的才能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因为曹操手下人才众多,郭嘉的地位自然不如荀彧、荀攸、贾诩等人。实际上,郭嘉去世时,曹操的最高职务还是司空,而非丞相,可能这也是郭嘉官职较低的原因之一。
如果郭嘉选择投靠刘备或孙权,他的地位可能并不低。至少他能担任类似法正、庞统、顾雍等人这样的角色,但与曹操麾下的人才相比,郭嘉的位置自然无法居于前列。在曹操手下,郭嘉的地位远不如荀彧、荀攸、贾诩,甚至连程昱也在郭嘉之上。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而程昱则早在建安四年就已升任振威将军。
说到贾诩,他虽然擅长阴谋手段,但与荀彧相比,格局差了不少。贾诩常用离间计、反间计等手段来保全自己,甚至伪造书信等阴险计策,但这些手段都容易被识破。比如程昱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就被司马徽一眼看破:“此中曹操之计矣!”而荀彧则不同,他的谋略远比贾诩高明,常常通过“阳谋”来影响局势,最终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荀彧的“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尤为著名。他通过巧妙的布局,让刘备和吕布之间产生矛盾,并最终通过操控他们的行动,达成了曹操的战略目标。这一系列精巧的布局,使得荀彧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高明的之一。
例如,荀彧的“二虎竞食”之计,通过挑拨刘备与吕布的关系,让他们互相争斗,为曹操争取了机会。最终,吕布因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纷争而投降,刘备虽然被曹操收养,但也因此失去了徐州。荀彧的这种“阳谋”可以说是天下无解的,即使刘备知道自己被算计,也不得不顺从。
总之,荀彧的谋略远胜于郭嘉、贾诩等人,他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使得他成为曹操最依赖的谋士。郭嘉虽然有才,但与这些顶尖谋士相比,他的影响力和谋略水平显然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