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的表现常被拿来对比。许多人认为,德国对战后赎罪的态度远超日本,从前总理对犹太集中营受害者的深刻悔过,到至今仍在向多个国家支付战时赔偿,都展现了德国的悔过和责任感。而日本,虽然也在战后低头,但更多的是向美国、苏联甚至澳大利亚低头,而没有向中国展现出真诚的悔意。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苏联与日本的恩怨 说到二战中的恩怨,苏联比美国更有发言权。早在1918年,苏联刚刚经历红色革命,日本便趁机入侵西伯利亚。那时,日本在库页岛以北驻军超过七万,非法占领苏联领土长达六年。最终,苏联的反击将日军打得溃不成军,日本被迫退回,并通过赔偿换取了在库页岛的煤矿开采权。这是日本首次向苏联低头,然而,没过多久,日本就再度作乱。 随着德国对欧洲战场的进攻日益强劲,日本在东亚的战略目标日益明确,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渴望。为了分散苏联的精力,德日两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达成“反共协定”。1939年,随着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日军开始发动进攻,特别是在蒙古地区的哈勒欣河一带。为了避开苏联的主力,日军选择了通过蒙古的路线进行突袭。苏联对此反应迅速,斯大林亲自下令,元帅朱可夫率领大军进行反击。 苏军整合了大量装备,派遣近五百辆坦克、三百多辆装甲车以及数百架飞机,仅用了四天就彻底击败了日军。关东军第六军七万五千余人被合围,至少一万八千人阵亡,整个建制几乎被摧毁。日本此时不得不向苏联求和,签订了停战协议,再也没有敢越雷池一步。 苏联的复仇与日军的劫难 1945年,苏联从欧洲战场抽身后,迅速集结150万大军,向日本的关东军发起进攻。仅用了七天,日军关东军便被彻底消灭,超过八万日军丧命。苏联之后迅速抓捕战俘,经过十二天的时间,约六十万日军被俘,其中只有约九万名伤员被交给国民政府,其余被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苏联对待这些战俘异常残酷,没有任何人道待遇,寒冷的天气、营养不良和疾病使得大量战俘在途中死亡。 即便如此,这些战俘在西伯利亚的劳改营里表现出惊人的顺从与热情,似乎是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某种屈服心理作祟。然而,苏联的铁腕政策无疑让日本深感畏惧,甚至在战后,对苏联的恐惧远超对其他任何国家。 澳大利亚的报复 1941年,日军的暴行也波及到澳大利亚。日军在马来半岛的侵略中,俘虏了大量英联邦士兵,其中不少是澳大利亚人。由于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奉行“无俘虏政策”,他们对待战俘极其残忍,实施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包括用刺刀折磨、将生殖器割下等极其暴力的手段。 在新几内亚战役中,澳大利亚军队与美军合作,狠狠报复了日军。数十万日军被包围在狭小的洞穴中,死亡率超过80%,而澳大利亚的军官拒绝接受日军的投降,视其为“动物”般对待。这场战役的死亡数字虽然不同,但无论怎样,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美国的铁腕与日本的臣服 二战后,最彻底的“臣服”显然是日本对美国的服从。美国不仅直接占领日本,还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解除了天皇的绝对权力,并设立了驻军。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几乎是全方位的,直至今日,日本依然处于美国的影响下。例如,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日本不仅要为美国债务承担重大责任,还通过加税等措施,继续为美国的财政困境提供支持。 然而,鲜有人知道,理论上中国在二战后也应当拥有驻军日本的权利。在波茨坦公告中,美、苏、英、中四国都有权在日本驻军,但蒋介石当时选择放弃这一权利。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获得赔偿,但蒋介石却出于与美国合作的政治考虑,放缓了赔偿进程,甚至在1951年签署了放弃赔偿的协议。这导致日本不仅没有支付应有的赔偿,甚至还未曾交还应归还的领土。 与苏联、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强硬态度不同,蒋介石的“宽容”政策无疑使得日本在战后对中国缺乏应有的尊重,也为日后的中日关系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忆,更是关于如何面对屠杀与仇恨、赎罪与宽恕的重要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