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喝酒有益健康”这一观点,源自法国,并被称为“法国悖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描述的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法国人尽管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高,但他们的冠心病发病率却比许多国家低。通常,医学界认为饱和脂肪是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因此,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寻这个谜团,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饮酒量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适量饮酒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过量饮酒或完全不饮酒的人。
那么,为什么适量饮酒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呢?法国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有人认为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可能是关键。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酚类物质,存在于葡萄、蓝莓、树莓等水果中,它能帮助植物抵御细菌和真菌的侵害。多项动物实验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然而,这些实验多是使用提取的白藜芦醇,其浓度远高于葡萄酒中的含量。也就是说,若仅通过饮用葡萄酒来摄取足够的白藜芦醇,恐怕需要喝下大量的葡萄酒,几乎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尚缺乏足够的人体研究数据。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酒精本身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适量的酒精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研究发现酒精可以提高血液中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将胆固醇从体内运输到肝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虽然这些研究看起来支持“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但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从心血管健康这一角度来衡量饮酒的影响。饮酒,哪怕是适量,也会增加其他多种疾病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喝酒伤肝”,因为酒精的代谢大多在肝脏进行。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能将酒精转化为乙醛,而乙醛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能与人体内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当乙醛接触到DNA时,会形成致癌物质。因此,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一类致癌物,任何量的酒精都能增加癌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酒精与7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口腔癌、食道癌、乳腺癌、肝癌等。此外,乙醛还会损害细胞结构和组织,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尽管如此,很多人依旧难以戒酒,他们嘴上说着“少喝点”,但倒酒的手却停不下来。你可能想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多少酒精。一般来说,各国健康机构建议的“适量饮酒”量并不高。比如,中国建议成年男性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女性则建议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然而,很多人在聚会或宴席上,远远超过了这个“适量”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量是“低风险剂量”,并不等于“安全剂量”。研究表明,酒精并没有安全剂量,越少饮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越小。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备孕和怀孕的女性、哺乳期的母亲、儿童和青少年不应饮酒。酒精会增加胎儿酒精综合征的风险,可能导致婴儿身体缺陷和智力问题;而哺乳期的女性饮酒,酒精会通过母乳影响婴儿的健康。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酒精会干扰大脑发育,增加未来依赖酒精的风险。
此外,那些准备开车、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或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也最好避免饮酒。
总之,虽然适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益处,但饮酒所带来的其他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最安全的做法还是减少饮酒,尤其是对于某些群体,完全不饮酒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