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到2日,欧盟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一场重要峰会。虽然全球媒体对此议论纷纷,但这次会议引发的热议并不是因为提出了和平解决方案,反而是因为欧盟领导人明确表示,不打算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冲突,反而继续提供军事支持,并对俄罗斯施加更严厉的制裁。
这次峰会的方向,跟之前偶尔提到的“和平”方案完全背道而驰,反倒显得更像是把局势升级的意图摆到了明面上。
俄罗斯新闻社引用《欧洲保守派》杂志的一篇评论,其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欧盟领导人再一次证明,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并不想通过对话解决,而是希望加剧冲突。”这话虽然有点尖锐,但细看峰会的内容,似乎也并不为过。
这次,欧盟提出了一个叫“无人机墙”的计划。听起来很神秘,实际上,就是将多个欧盟国家的无人机技术整合在一起,不仅具备侦查预警功能,还能进行攻击,主要用于保护乌克兰的西部和南部边境。为了启动这一计划,欧盟已经拨出了12亿欧元,计划在2026年初完成初步建设。
除此之外,峰会还特别讨论了如何应对俄罗斯的“挑衅”。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公开宣布“放弃外交手段”这一议题,等于是明确表态认为与俄罗斯的对话协商已经没有用了。
波兰副外长涅姆奇茨基在会议上直接表达了欧盟的立场,他说,“和俄罗斯的谈判工具,只有两种:制裁,或者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他的话直截了当,但我不禁想,这种思维是不是过于片面?欧盟一味通过压力迫使俄罗斯让步,却没有考虑到,如果局势继续僵持下去,最终受害的很可能是欧洲自身,尤其是在能源和经济方面。
事实上,欧盟的军事支援计划并非完全顺利。2024年,由于炮弹生产能力不足,欧盟曾两个月未能按时向乌克兰提供军援。这次峰会后,欧盟推出了一项“国防工业紧急计划”,打算在2025到2027年间投入600亿欧元,用来支持军工企业的扩展,提升关键军事装备的生产能力。然而,欧盟各国的军工合作并不顺畅,像德国莱茵金属和法国Nexter合作生产炮弹时,就因技术标准和利润分配问题而进展缓慢,这使得“持续供武器”的承诺显得并不可靠。
当然,俄罗斯也不会对此坐视不理。克里姆林宫已经公开表示,北约的东扩和军事部署对欧洲的安全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只会打破地区战略平衡。俄罗斯强调,自己从未威胁任何北约成员国,也不愿主动挑起冲突,但如果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他们绝对不会退让。
原本以为,欧盟这么强硬,俄罗斯可能会彻底关上对话的大门,然而,事实却是,莫斯科依然保持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愿望。他们希望欧洲能够摆脱“军事化”的状态,回归基于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安全框架,建立一个稳定的欧洲安全秩序。
其实,这次峰会的结论已经相当清晰:欧盟依然认为,通过军事支援和制裁可以控制局势,而俄罗斯则坚信,只有通过外交对话,西方才有可能放弃将欧洲变成“军事化大陆”的政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回想2025年8月,联合国曾试图促成一个俄乌停火谈判预备会议,但欧盟阻止了乌克兰的参与,理由是俄罗斯没有表现出撤军的意图。最终,这个会议也未能举行。这一事件也表明,欧盟已经不再将外交途径视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然而,长时间不对话,冲突只会持续下去,最终影响的仍然是欧洲。以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国家为例,由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能源进口成本急剧上升,许多企业因此倒闭,经济损失惨重。这种经济压力,已经开始影响到欧洲的整体稳定。
更严重的是,欧盟的做法已经对欧洲的安全构成威胁。国际危机组织的报告指出,2025年10月,欧洲东部,特别是波兰与白俄罗斯的边境以及黑海地区,军事对峙的频率大幅增加,欧洲民众对安全的担忧达到了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在制裁的效果逐渐减弱的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反而在开拓亚洲市场和非美元结算的帮助下稳步回升,预计2025年其GDP将增长1.5%。制裁的威力,似乎正在消失。
大家或许会问,欧盟这么一系列的动作,最终能达到预期目标吗?其实很难说。即使欧盟能够提升军工产能,提供武器支援,制裁不断加码,但俄罗斯依然保持强硬立场,不断进行反制。
比如,在2025年9月,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回应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事演习。这表明,随着欧盟的军事援助不断升级,俄罗斯的反制措施也在不断加码。如此一来,冲突可能会进一步拖延。
此外,冷战结束后,1990年的《巴黎宪章》明确指出,欧洲的安全应该依赖平等协商,但随着北约五次东扩,俄罗斯的西部边界距离北约已仅剩不到1000公里。试问,俄罗斯能不担心自己安全吗?
总的来说,哥本哈根的峰会已经清楚地显示了欧盟的立场:弃外交,强援乌,重制裁。可是,继续走这条路,局势恐怕难以好转,反而可能让欧洲陷入更加复杂的安全困境。接下来,欧盟能否提升军工产能,制裁是否会有所调整,以及俄罗斯是否会采取新的反制措施,都将决定未来局势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依然认为,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需要通过对话。否则,依靠硬碰硬的策略,最终会影响到欧洲人民的生活以及地区的长期稳定,而这显然不是任何人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