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微不足道的身份一路崛起,最终建立了蜀汉,背后少不了他身边那些人的帮助,特别是诸葛亮等人的非凡能力。可以说,刘备那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许多人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刘备的成功不仅与他个人的智慧和魅力有关,还与他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方式密切相关。即便在临终时,刘备依旧没有忘记提拔人才,其中一位就是王平。王平不仅曾帮助关羽报仇,还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虽然他的名声比不上五虎上将,但在蜀汉阵营中,他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整个三国历史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年轻时的王平,抱有一腔热血,面对乱世,他最好的选择是投靠一位有实力的主君。当时,曹操阵营急需人才,几乎所有来投的人都会被接受。王平听说曹操需要人手时,心情激动地前往投奔,但曹操的阵营人才济济,王平在那里并没有办法大展拳脚。即便如此,他依旧努力在战场上表现自己,尽管晋升了,但始终只是一个小小的将领。 转折点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当时夏侯渊在定军山战役中被杀,王平也在这场战斗中被刘备击败。作为败将,他只有两个选择:死或投降。考虑到自己尚未完成的志向,王平选择了投降。与曹操的态度不同,刘备非常大方,立即给了王平一个高位,甚至是刚刚投降就提拔他为牙门将、裨将军,这在刘备的用人策略中,可见他非常擅长收买人心。王平对刘备的提拔感激涕零,并誓言为刘备尽忠职守。 为了不辜负刘备的信任,王平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益州人,他主动请求前往前线。刘备很快就将汉中的重任交给了他,王平果然没有让他失望。随着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王平的职位也逐渐升高,最终凭借一场重大战役大破曹军,不仅巩固了自己在蜀汉的地位,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然而,随着关羽失荆州、刘备出兵东吴,蜀汉的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原本对抗曹魏已然吃力,局势更是变得愈发紧张。在这种危急时刻,刘备突发重病,虽然不断用药,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刘备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而他未完成的大业和儿子刘禅的能力不足都让他感到忧虑。因此,他必须在生前为蜀汉的未来做出安排,防止国家陷入危机。 刘备临终时特别提到了王平,这显示了他对王平的极高评价。王平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忠诚的决心,誓死效忠于刘备,为蜀汉奉献一生。王平的忠诚与勇敢,在蜀汉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诸葛亮继任后,决定发动北伐,王平也凭借多年战功被任命为先锋。虽然诸葛亮一直非常看重马谡,甚至将重任交给他,但历史的遗憾是,马谡未能承担起街亭之战的重任。幸运的是,诸葛亮在选择马谡时,也考虑到了王平的经验,决定将他与马谡配合。王平历经多战,能冷静应对局面。当马谡因轻敌导致蜀军被曹魏重重围困时,王平站了出来,迅速组织散乱的蜀军,成功带领他们突破包围圈。 王平的英勇行动不仅挽救了蜀汉的军队,也赢得了诸葛亮的高度评价。随之而来的是他进一步的升职加爵。然而,即便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王平依旧保持低调,扎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赵云逝世后,蜀汉的将领逐渐稀缺,王平最终肩负起更重的责任。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的局势发生了剧变。魏延的高傲和与杨仪的矛盾,导致了内部的不和,甚至有作乱的迹象。王平得知后,带领军队平定了魏延的叛乱,帮助诸葛亮解了心头之恨。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从主动进攻转为防守。而此时,曹魏并没有就此停手,派遣曹爽领军十万讨伐汉中。驻守汉中的正是王平,他坚持守住汉中,力排众议,最终打败了曹魏的大军。这一战的胜利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汉中失守,蜀汉的灭亡可能就在不久之后。 王平不仅成功捍卫了汉中,还派遣邓芝守卫边境,阻止东吴的进一步进攻,这也被认为是为关羽复仇的举动。王平的英勇和智慧,堪称蜀汉的最后一位支柱。 回顾三国历史,蜀汉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出身上,都处于劣势。但刘备凭借着卓越的政治眼光和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诸多不利的条件下,顽强地存活多年。刘备作为汉室的后裔,能够更容易地凝聚民心和人才,而他所推崇的“忠义”理念,也让他吸引了大量的英雄豪杰。最终,刘备的知人善用,成就了蜀汉的长久延续,而王平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