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后,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废掉自己嫡长子刘盈,想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继承人。刘邦觉得,刘盈性格仁弱,无法稳住江山。而刘如意聪明机智,像极了他自己,认为他能够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可是,刘邦的这个念头却遭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有一天,刘邦举行宴会时,看到太子刘盈身边跟着四个年老的学者,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经询问才知道,这四人正是当年刘邦请不出的商山四皓——四个著名的隐士学者。刘邦看到他们后,长叹一声,意识到刘盈在朝中已经有了强大的人心支持。于是,他最终放弃了换太子的打算。 但是,商山四皓毕竟只是四个学者,在乱世中他们没有什么实际的功绩,也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那么,商山四皓到底能否改变刘邦的决定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最终放弃更换太子的计划,其实有更深的原因。 最早在刘邦还只是汉王时,他就立了嫡长子刘盈为继承人。即便是刘邦成为皇帝后,依然理所当然地把刘盈立为太子。然而,刘邦与吕后的感情逐渐疏远,而与戚夫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渐渐地,他开始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邦认为刘盈太软弱,可能无法守住汉朝的基业。 刘盈15岁时,刘邦下定决心更换太子,开始征询朝中大臣的意见。但让刘邦失望的是,没有一个大臣支持他更换太子的提议,尤其是御史中丞周昌,他的反对最为激烈。周昌虽口吃,但坚持表示,若要废除太子,他绝对不敢遵命。刘邦见大臣们强烈反对,只能把这个想法暂时搁置。 吕后在东厢房听见了这段对话,知道刘邦暂时不会改变太子的事,心里松了口气。可是刘邦并没有放弃改变继承人的想法。他为了确保刘盈的地位,请来了张良出谋划策。根据张良的建议,吕后派人邀请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 第二年,刘邦又找到了一个机会来测试刘盈能否胜任太子之位——即命刘盈出征平叛。刘邦的初衷是,如果刘盈打赢了战役,他就能稳固自己的继承地位;如果刘盈战败,刘邦便有理由废除他。然而,吕后通过商山四皓的劝告,识破了刘邦的用心,最终成功让刘邦放弃了这个计划,并决定由自己亲征。 打完这场战役后,刘邦心情更加郁闷,再度与大臣们讨论废除太子的问题。张良和叔孙通极力劝阻,刘邦只得又在大臣面前表现得好像此事不再提及。这时,商山四皓正式出场,陪伴刘盈出席了宴会。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的举动,终于意识到,刘盈之所以能稳坐太子之位,已经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从此,他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但实际上,刘邦放弃废除刘盈的原因,远不只是商山四皓的出现,更因为他深知刘盈在朝中拥有强大的支持力量。张良、叔孙通和周昌这些重量级大臣,无一不是坚定支持刘盈的。而且,他们并不是沛县人,而是刘邦的开国功臣,这些人都站在吕后的儿子刘盈一方,不愿让刘邦废太子。 从更深的层次分析,刘邦在考虑更换太子时,面临的不仅是刘盈能否坐稳江山的问题,还有是否要面对吕后的强大权力。吕后不仅是刘邦的妻子,还一直是刘邦的重要支持者。废除刘盈后,吕后必然会反感,这样一来,整个汉朝的局势将会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 戚夫人虽然出身高贵,但她的家族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权力和影响力。戚夫人的父亲戚鳃虽然也是开国功臣之一,但在朝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即便刘如意聪明机智,若没有外部强力的支持,想要在这些开国功臣面前站稳脚跟也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刘邦虽然宠爱刘如意,但他明白在刘如意年幼且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将其推上皇位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刘盈的母亲吕后在背后一直在支持他,且吕后的权力让刘邦不得不考虑到她的立场。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若他想废除刘盈,他不仅要废除太子,还要废除吕后,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吕后无论是在权力上,还是在刘邦的个人关系上,都对刘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这个危险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