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淞沪会战的战场上,一名中国士兵躲在临时挖的散兵坑里,耳边是日军机枪的 “哒哒” 声和炮弹爆炸的轰鸣。
他刚想探头瞄准,一颗子弹就擦着头盔飞过。
不远处,日军的坦克正碾过战壕,身后的火炮还在不断轰击,这支部队,正是日军甲种师团中的名古屋师团。
后来,幸存的士兵在回忆录里写道:“他们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好打,日军的子弹跟得紧,我们的汉阳造根本拼不过。”
多年后,有些影视作品会弱化日军的战力,把他们塑造成 “容易对付” 的形象。
可真实的历史里,甲种师团作为日军的精锐力量,曾让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当时中国为了打败日军,到底有多拼呢?
日军甲种师团的厉害,从编制和选拔就可见一斑。这类师团并非战时临时组建,而是从日俄战争后就开始培养,保留的全是经过实战筛选的老兵。
二战时期,一支满员的甲种师团人数可达 2 万至 3 万人,远超普通日军师团的规模。更关键的是,这些士兵的训练强度,是当时中国军队难以想象的。
据史料记载,日军普通士兵单次射击训练需消耗 100 余发子弹,而甲种师团士兵的训练量翻倍,单次训练子弹消耗达 200 发。
这种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精度更是惊人,甲种师团士兵使用步枪射击 300 米外的目标时,5 发子弹的弹着点能控制在 5 厘米范围内。
反观中国军队,因为国力的差距,即便是精锐部队,每名士兵每次训练能分到 15 发子弹已属不易,训练量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单兵战力的悬殊。
装备上,甲种师团更是 “武装到牙齿”,以上海会战中的名古屋师团为例,该师团配备的轻重机枪超过 600 挺,各类火炮 100 余门,还配有坦克部队协同作战。
而中国军队当时主要装备的 “汉阳造”“中正式” 步枪,不仅数量不足,性能也远不及日军使用的制式武器。
英国军事观察员曾评价:“名古屋师团的单兵装备和协同能力,可跻身全球陆军第一梯队。”
除了单兵和装备优势,甲种师团的战术协同能力更是其核心战力。
早在 1915 年前后,日军就开始研究步炮协同战术,而当时中国各地军阀还在为争夺地盘混战,根本无暇系统学习现代战术。
甲种师团在实战中,常采用 “机枪压制加上火炮覆盖,配和步兵冲锋,还有坦克突破” 的组合战术。
日本甲种军团的打仗,一般先是先由机枪封锁中国军队的火力点,再用火炮轰击阵地,随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冲锋,整套战术行云流水,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防线。
台儿庄战役中,参与进攻的广岛师团、姬路师团就是典型的甲种师团。
这两支部队凭借精准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一度压制了中国军队的防线,若非中国军民拼死抵抗,战局可能会更加艰难。
而在豫湘桂战役中,名古屋师团以不到 1.5 万人的兵力,造成中国军队超过 10 万人的伤亡,战损比达到 1:5,其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的强敌,中国军民的抵抗之路注定布满荆棘。
1939 年的昆仑关战役,成为正面战场与甲种师团对决的缩影。
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作为唯一的摩托化甲种师团,占据关隘后构筑了立体防御工事。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第五军,这是当时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却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荣誉第 1 师进攻罗塘高地时,全师 1.3 万人连续冲锋两周,最终只剩 700 余名能战斗的士兵。
师长郑洞国在日记中记录:"每攻克一个碉堡,就要倒下一个连的士兵。"
200 师师长戴安澜中弹后坚持指挥,在他的感召下,士兵们组成敢死队,用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履带后再发起冲锋。
此役虽全歼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国军队却付出了 2.4 万人的伤亡代价,其中 5500 人永远倒在了昆仑关的红土地上。
敌后战场的抗争同样惨烈。1937 年 10 月,八路军第 769 团突袭阳明堡机场,面对配备高射炮的日军警卫部队,3 营官兵用血肉之躯突破防线,毁伤日机 20 余架。
战斗中,负责爆破的士兵需匍匐穿过开阔地,平均每前进 10 米就有一人倒下。
1939 年黄土岭战役,晋察冀军区部队包围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在付出 800 余人伤亡后,终将 "名将之花" 阿部规秀中将击毙。
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最高级别日军将领。
中国的胜利不是偶然,随着战争推进,日军被迫将大量甲种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
1941 年后,第五、第六、近卫等甲种师团陆续调离中国,留在中国战场的仅剩第三师团。
同时,中国军队在实战中不断成长,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摸索出 "步坦协同和夜袭近战" 的战术。
八路军则以平型关大捷、神头岭伏击战等游击战经典战例,有效牵制了甲种师团的行动。
支撑这场持久战的,还有亿万民众的支援。
江桥抗战中,马占山将军率部在零下 30 度的严寒中抵抗日军,北平各界紧急募捐,清华大学师生捐出月薪,连华罗庚这样的学者都加入其中。
昆仑关战役期间,广西民众组成运输队,冒着炮火向前线运送弹药,许多人在途中中弹牺牲,却无一人退缩。
从现在回忆曾经,中国人民的胜利是那么的不容易,甲种师团的强悍,是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后勤全面落后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抵抗的。
那些在昆仑关冲锋的士兵、在阳明堡爆破的勇士、在后方募捐的民众,共同打赢了敌人。
现在回忆这段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去感悟,和平从来不是轻易获得的礼物,它浸透着无数先烈的鲜血,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