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的关税战没有停止,中国就停止购买美国大豆?目前,中美之间的僵持局面依然持续。美国的大豆农民正遭遇严重损失,而这种情况的三大后果已逐渐显现,特朗普是否正在寻找一条出路?
今年上半年,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令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不仅在关税领域进行对等反击,还暂停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过去,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大约购买2000万吨美国大豆,占美国出口总量的40%左右。然而,从今年5月开始,中国彻底停止了从美国进口大豆,将订单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等国。今年8月,中国的大豆进口总量达1227.9万吨,其中1049万吨来自巴西,占当月总进口量的85%以上。9月23日至24日,阿根廷又向中国出口了130万吨大豆,这让美国的豆农非常担忧。
美国的大豆种植户、大豆协会以及一些游说团体近日纷纷向白宫表达抗议,指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接导致美国大豆销售困难。许多豆农警告称,即使特朗普政府最终与中国达成协议,也无法改变今年的收获季节的困境。目前,成千上万吨的大豆堆积在美国各地的仓库中,若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变质。如果没有中国这个重要买家,美国的大豆产业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中国反制措施的第一个重大后果。
第二个后果是,特朗普的选举支持基础可能面临威胁。美国的大豆主产区包括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印第安纳州等,这些地方传统上是共和党的选民基地。2026年,美国将举行中期选举,如果特朗普无法有效解决大豆问题,这些地区的农民可能会失去对他的支持,导致他成为“跛脚总统”。
第三个后果是中美关系的紧张加剧。今年8月,特朗普曾呼吁中国尽快恢复购买美国大豆,要求订单量提高到以往的四倍,但中国对此未作回应。特朗普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中国的立场,或者故意装糊涂。他既不愿放弃关税这一重要武器,又想将大豆卖给中国,甚至希望中国能提供更多的稀土资源。这种既要大豆又要稀土的心态,表现出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不尊重,也是不理解中美关系的深刻误判。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特朗普最终会亲身感受到“反华”政策带来的后果,而美国的豆农、企业乃至普通消费者,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面对这一困境,特朗普开始寻求“后路”。他近日向媒体透露,将推出一项农业援助计划,用关税收入来补贴受影响的美国农民,表示这笔补贴金额相当可观。特朗普强调,美国的关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给农民带来了一些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农民仍应坚定支持他,等待局势的好转。然而,特朗普的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呢?他的信心可能来源于关税收入,但事实上,美方加征关税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最终这些成本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美国农民也是消费者,他们所依赖的农药和化肥大部分是进口的,关税的增加导致这些农业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在一方面大豆无法出口,另一方面种植成本又在上升的情况下,美国农民又如何“赢得”这场贸易战呢?
中国的反制措施可以说直接打击了美国的痛点,无论是粮食进口还是稀土出口,都让特朗普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坐下来与中国进行谈判。到目前为止,美方应当意识到中国的立场已经发生了转变。中国并不是口头上说“奉陪到底”,而是做到了这一点。今后,中美之间的互动还将很多,特朗普的威逼和胁迫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决心,尊重中国的利益,认真倾听中国的声音,才是明智之举。如今,巴西和阿根廷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美国大豆的份额,许多事情已经无法回头,除非美国提出足以让中国心动的条件或价格,否则美国挑衅中国的代价已经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