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入“后院”
长期以来,美国把拉美当作自己的“后院”。当初提出的“门罗主义”,就是要求欧洲不要插手美洲事务。但今天,美国已无力掌控,而中国则堂堂正正走了进去。
2025年9月30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召开的第31次安第斯共同体(安共体)外长理事会上,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接纳中国成为观察员国。这一决定看似低调,却意义深远——它标志着中国与拉美合作进入新阶段,也是中国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重要突破。
中国的做法不同于西方那套“控制”或“取代”的逻辑,而是基于平等、互利和共赢。对中国而言,拉美并不是某国的“后院”,而是全球南方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选择接纳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方案展现了真诚与可信赖。
---
一、安共体虽小,却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
安共体成立于1969年,目前有四个正式成员: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智利和委内瑞拉曾是创始国,但后来退出。别看成员不多,其地理和资源地位却十分重要:
- 秘鲁是全球第二大铜矿生产国;
- 玻利维亚拥有世界最大的锂矿储量;
- 哥伦比亚是能源出口大国;
- 厄瓜多尔则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农业资源。
安共体目标是推动自由贸易、经济政策协调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它虽然规模不及“南方共同市场”,却因机制紧凑、执行力强,被视为拉美一体化的“稳定器”。
中国成为观察员国后,不仅能直接参与高层会议,还能提出合作项目,把“一带一路”等倡议与安共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意味着,中拉合作从过去的双边关系,升级为多边层面,并可能推动更多拉美国家加入,从而形成示范效应。
---
二、中国赢得拉美,靠的是“别人不做的事,我们来做”
为什么拉美愿意与中国携手?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以“门罗主义”控制拉美,带来的多是干预和掠夺;而中国带来的则是真金白银的投资和实实在在的合作。
美国几十年来的做法是:
- 政治上:频繁干预选举、策动政变;
- 经济上:强推“华盛顿共识”,导致债务陷阱;
- 安全上:以“禁毒”“反恐”为名驻军,甚至不排除军事介入。
结果,拉美国家发展停滞,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不断。
而中国的做法完全不同:
1. 投资建设:秘鲁的钱凯港、哥伦比亚的地铁、玻利维亚的钢厂、厄瓜多尔的医院……这些项目都改善了当地经济和民生。
2. 市场开放:中国连续多年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仅2024年贸易额就突破5184亿美元。安共体的对华出口增长明显,并首次实现顺差。
3. 发展经验:中国的减贫成就、深圳的崛起,为拉美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的启示。
这正是美国给不了的。难怪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用脚投票”,选择与中国合作。
---
三、美国的困境: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中国成为安共体观察员,对美国是个两难局面。
- 如果不管:就意味着承认中国影响力制度化,未来中国通过安共体将加深在拉美的存在。
- 如果硬管:那就得改变以往的高压政策,投入资金和资源。但美国自身财政困境严重,债务高企,政治撕裂,还能有多少余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承认自己的失误,再来“拉拢”拉美,就等于承认过去政策失败,也会损伤其全球威信。毕竟连“后院”都守不住,还怎么当“世界领导者”?
---
四、中国外交的“三重突破”
中国进入安共体,是其外交战略的缩影,体现了三大突破:
1. 机制突破:中国积极加入和推动区域合作机制,从上合组织到金砖,再到安共体,逐步织就一个全球“合作朋友圈”。
2. 经济突破: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市场和基建能力,中国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稳定器”。截至2023年,中国在拉美投资规模已超6000亿美元。
3. 道义突破:中国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共鸣。
这三方面结合,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价值观与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上。
---
结语
中国进入安共体,不是去挑战美国,而是帮助拉美;不是扩张势力,而是推动合作。美国如果继续沉迷于冷战思维,只会加速在拉美的边缘化。
可以说,中国这步棋下得稳、准、巧,让世界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可靠伙伴”。而这场关于未来的较量,才刚刚进入中盘。
未来的拉美,必将因中国的深度参与而变得更加独立、多元与平衡。正如中国倡导的那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成为真正照亮全球发展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