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在江西瑞金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一位身材高大、看起来有些像林肯的外国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瘦高个,略微驼背,面容削瘦,蓝眼金发,看起来神采奕奕,显得十分突出。博古向大家介绍了这位外国人,告诉他们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奥拓·布莱恩(奥托·布莱恩),并且为了谨慎起见,大家统一称他为“李德”。李德,成为了中国红军长征历史上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的必然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偶然推动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偶然的因素,让一个看起来斯文的外国人,最终掌握了中国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呢?
1. 意外的洋教官
李德,原名奥拓·布莱恩,1900年出生于德国莫尼黑。他早年支持德国的左翼社会主义,加入了德国共产党。然而,1926年,他因发表反动言论被德国政府拘捕入狱。两年后,他悄悄前往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这所学院是专门培养高层军事指挥人才的革命摇篮。
1932年,李德刚刚毕业不久,便被苏联总参谋部派往中国执行一项机密任务。回到1931年的上海,时局动荡,中共地下党员牛兰夫妇因掌握重要情报被国民党逮捕。为了营救这对夫妇,苏联准备了两万美金,并通过专人护送到上海,李德恰好被选中。谁能想到,这次护送任务却成了李德进入中国革命历史的起点。
李德完成任务后,恰巧在上海碰见了博古。博古已经是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但在军事指挥上缺乏经验。当博古看到李德时,兴奋异常,觉得这是上天的馈赠,便决定邀请李德担任红军的军事顾问。
李德不仅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军事学院,还与博古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情谊。博古努力争取,把李德留在了中央苏区,为他提供了极好的待遇:专门为李德修建了一座“独立房子”,还配备了专业翻译。李德的到来,意味着他从此成为了红军的“洋拐杖”,而且他也从未被正式任命为指挥官,而是被视作军事顾问。
2. 长征前的惨败
1933年9月,随着日本侵略的威胁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抗日,但蒋介石却依旧试图在国乱之际剿灭共产党。此时,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目标直指中共的苏区。
李德作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总指挥,却在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红军本来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反围剿经验,苏区发展迅速,红军力量日渐壮大。然而,李德却采取了非常死板的军事策略,反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坚持不切实际的阵地战。他在战术上偏重堡垒战法,而忽视了红军灵活机动的优势,结果导致了红军在战斗中的接连失利。
其中,最为惨烈的是广昌战役,李德坚持死守,使得红军损失惨重,5000多人伤亡,这场战役也宣告了李德堡垒战法的失败。毛泽东等人曾多次尝试提出战略转移的建议,但李德固执己见,依然要求与强敌硬拼,最终导致第五次围剿的彻底失败。随着国民党步步逼近,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长征的序幕正式拉开。
3. 李德与两任妻子
李德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苏区时,因个子高、脾气暴躁,且好色而闻名。他一度对中央组织部长王盛荣的妻子产生了兴趣,但经过博古的劝说,才作罢。由于没有中国姑娘愿意嫁给一个外来者,博古急得团团转,最终让李坚贞组织部长为李德找了一个妻子——肖月华。肖月华虽然勉强答应,但两人之间并无感情基础,且生活习惯差异,最终导致两人离婚。
李德的第二任妻子是李丽莲,一位生于上海、天赋异禀的歌手。两人在延安的一次舞会上相遇,很快陷入了热恋,并在1938年结婚。婚后,两人生活融洽,共同分享对艺术和政治的热爱,度过了难忘的时光。然而,随着李德的任务需要,他匆匆离开,李丽莲却留下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
李丽莲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人民歌唱家,继续为人民演唱革命歌曲,并参与了文艺革命工作。1965年,她因病去世。
4. 李德的晚年
李德在中国的军事生涯虽然短暂,但对中国红军的影响却深远。战后的他被调回苏联,继续从事马列主义的翻译工作,甚至参与了卫国战争。1954年,他回到德国,继续翻译列宁的文章。直到1974年,李德在德国去世,享年74岁。
如果博古当时没有给李德过度的权力,单纯让他担任军事理论的教官,而不是实际的指挥官,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李德的军事教条主义,给红军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导致了长征的发生。这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在任何革命事业中,切忌过度依赖外来理论和教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走符合自己道路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