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五年(200年)的一天,汉献帝刘协正与董贵人亲近时,突然宫门被撞开,曹操怒气冲冲带着一群卫士闯了进来。刘协一看到曹操进来,心中一阵紧张,预感到事情不妙。
原来,刘协虽然身为皇帝,却深受曹操权力的压制,心中郁结。他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于是暗中通过衣带诏命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计除掉曹操。但很快,曹操的卧底便察觉了这一计划,结果董承等人都被曹操一一除掉。
曹操怒气未消,直接闯入宫中,刘协赶紧吓得战战兢兢,哀求道:“丞相,我那天喝了些酒,脑袋昏沉,受人蛊惑才做了这些事情,真的是一时冲动,还请丞相宽恕。” 曹操冷笑一声,“宽恕你可以,但这个董贵人,不能饶过。”他不屑地说:“如果不是提前得知消息,人头落地的就是我,留着她算什么?将来长大了,是不是要报仇?”说着,曹操一挥手,卫士上前,将董贵人当场处死,鲜血溅满宫殿。
然而,刘协的痛苦并未结束。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的父亲伏完谋图暗杀曹操,但这一消息早早被泄露,曹操大怒,命令将伏皇后抓捕并当着刘协的面处死。伏皇后哭求刘协救她,“陛下,您为我求情,救我一命吧。”刘协眼含泪水,看着她,却无力回天,他叹息道:“朕如今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能救你?”最终,伏皇后虽然没有被当场杀死,但被打入冷宫,过得生不如死。没多久,刘协与皇后的两个儿子也神秘死去。
更为荒唐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了刘协,成为新的皇后。从此,刘协再也不敢随便说梦话了,生怕曹操的耳目得知。
在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刘协在山阳去世,享年31岁。
看似刘协一生的最大敌人是曹操,但实际上,他最恨的人却不是曹操,而是另有其人——李傕。刘协虽然身为皇帝,但却是个捡来的孩子。他的母亲是王美人,而当时的皇后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儿子刘辨比刘协年长5岁。宫中权力斗争激烈,许多皇子都早早夭折,只有刘协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幸存下来。
刘辨虽然是嫡长子,但性格不稳,且不讨皇帝喜爱。相反,刘协反而得到了汉灵帝的宠爱。然而,由于祖宗的规矩,最后还是由刘辨继承了皇位。尽管如此,刘辨的上位过程充满波折,尤其是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宫廷斗争愈加复杂。
当时,何进大将军死于宫廷政变,十常侍和何太后的矛盾导致了局势进一步动荡,最终西北军阀董卓趁机进入洛阳,架空了汉少帝刘辨的权力,将其赶下宝座,扶持了当时已是陈留王的刘协成为新帝,即汉献帝。
董卓为何要废除刘辨呢?表面上,是因为刘辨表现不堪,但实质上董卓想要通过废立皇帝的举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向朝臣传递一个信息:皇帝只是个摆设,最终决策权在我董卓手中。
然而,董卓的做法过于直接且暴力,激起了众多文武官员的反感。董卓因过度专横,最终被王允等人利用吕布之手除去。
刘协虽然年仅8岁即继位,但对于董卓并无太大仇恨,甚至可算有些感激,因为如果没有董卓的残暴行为,刘协恐怕根本无法当上皇帝。董卓死后,长安局势进一步动荡,李傕和郭汜的军队逐渐掌控了朝政,甚至将汉献帝当做空气一样忽视。
李傕不仅在军事上凶狠,但其对汉献帝的态度极其蔑视,甚至对刘协的日常生活干涉得非常细致。比如,在初平四年,汉献帝想为宫人制作衣物,但李傕不允许,甚至说宫中已有足够的衣物,不需要新做。更让汉献帝愤怒的是,李傕竟然提拔了当年曾杀害刘辨的李儒,而汉献帝认为李儒应受惩罚,却被李傕完全不理会。
与曹操相比,李傕更加专横与任性。曹操虽然也专权,但至少顾全了汉献帝的面子,甚至将女儿嫁给刘协。李傕则更加无视刘协的权威,严重制约了汉献帝的自由与尊严,这让刘协深感愤懑,最终李傕的暴行也为他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李傕和郭汜因内部争斗最终双双失势,曹操趁机崛起,将汉献帝带至许都,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进一步控制了朝廷。
因此,虽然曹操最终成为汉献帝的主要控制者,但从刘协一生的经历来看,李傕才是他最恨的人。李傕对汉献帝的压迫远超曹操,毕竟,曹操虽控制了朝廷,但并未完全压制汉献帝的基本权利,而李傕则完全无视刘协的尊严,最终成为刘协一生中的最大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