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西域(即今天的新疆)经历了多次纳入和脱离中国版图的过程。这片辽阔的土地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常常是断断续续的,几度分合,战火不断。
1758年,乾隆帝彻底打败了准噶尔汗国,西域被正式改为“新疆”,并纳入中国版图。尽管新疆在之后的几年里始终属于中国,但局势仍旧动荡不安。频繁的外族入侵使得这个地区始终处于战争与骚乱之中。那么,当时驻守新疆的清军究竟有多少人呢?
历史上,浩罕国的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哈萨克部分领土。浩罕国建立于1740年,并且在1876年被俄罗斯所灭。浩罕国对新疆的骚扰持续了上百年。起初,浩罕国并不强大,曾一度受准噶尔汗国的压制,但乾隆打败准噶尔后,部分准噶尔的余党逃入浩罕国,这也使得浩罕国的势力开始逐步扩展,并不断派兵扰乱新疆。
1820年,浩罕国支持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返回新疆。张格尔带着千余人烧杀抢掠,企图攻占喀什,但最终被色普征额击退。六年后,张格尔在英军的支持下再次来袭,这次他带来了更多兵力,浩罕国也派兵支援,喀什被迅速占领。不过,由于内部利益分配问题,浩罕国与张格尔的关系破裂,清军趁机夺回了喀什,并在经过长时间的围捕后将张格尔抓获,最终押往北京处死。
尽管清朝大胜张格尔,浩罕国依然没有收敛,其拒绝交出流亡者,反而提出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随着张格尔的叛乱结束,清朝的新疆驻军损失惨重,暂时没有力量继续对抗浩罕国。因此,清朝采取了绥靖政策,一度向浩罕国做出妥协,甚至让部分浩罕国民众进入新疆,并让出了部分税收权。这一政策使得新疆的控制逐渐松懈,几乎脱离了清朝的管理。
然而,在浩罕国取得一时的胜利时,俄罗斯却趁机进入并对浩罕国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战斗,浩罕国被摧毁,而俄罗斯占领了新疆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浩罕国的灭亡并没有给新疆带来和平,反而给了一个新的乱源——阿古柏的崛起。
阿古柏曾是浩罕国的将领,在浩罕国灭亡后,他借助俄罗斯与英国的支持进入新疆,并扶持张格尔的儿子在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阿古柏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终在新疆建立了洪福汗国。由于当时的清廷忙于应对太平天国的起义,并且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朝廷无暇顾及新疆,阿古柏在新疆如入无人之境。
到了1870年,阿古柏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新疆。他被称为“东亚屠夫”,在征服新疆的过程中,手上沾满了无数无辜百姓的鲜血。尽管如此,清廷并没有立即采取有效行动,李鸿章认为失去新疆并非不可接受,反而关注海防问题。然而,左宗棠却坚持认为,如果不干预新疆,俄罗斯将吞并这一地区,成为日后隐患。因此,左宗棠多次上书请求出兵,最终在1875年获得任命,成为钦差大臣,前往处理新疆问题。
解决新疆问题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充足的粮草。由于新疆地理偏远,物资十分匮乏,左宗棠向英国借款1500多万两,以筹集超过4000万斤粮食。解决了粮食问题,左宗棠率领七万大军出征新疆,并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战斗,最终在1876年击败阿古柏,重新夺回新疆。
那么,为什么新疆在清朝末期总是遭到外族入侵呢?驻守新疆的清军到底有多少人呢?在乾隆时期,整个新疆的驻军只有1万多人,到了道光年间,清军的驻兵数量为1.5万余人。大多数驻军都集中在主要城市附近,边疆的防守相对薄弱。新疆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比很多国家还大,城市之间相隔甚远,无法集中兵力守卫。每个守卫点的驻军少至几十人,对于外敌的威胁显然不足为惧。
浩罕国曾动员数十万兵力进入新疆,与清军发生冲突。新疆的常驻人口不到30万,其中大多数是汉人和满人,而这些汉满人多为老弱病残,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卫力量。更严重的是,清廷由于要应对东部的西方列强入侵,无法调集足够的兵力驻守新疆。新疆的边境线长,且周围的外族势力不断蠢蠢欲动,使得这一地区常年动荡不安。
因此,为了稳定新疆,清朝最终在新疆设立了建设兵团,以应对长期的边境防卫问题。